高职教育非艺术专业美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研究-- 摄影艺术课程在美育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张冬菊
[导读] 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早已毋庸置疑,
        张冬菊
        合肥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早已毋庸置疑,但是,直到今天美育这一课题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依然是薄弱环节。在我们大力提倡、呼吁甚至强制性要求“五育并举”的同时,在无数个类似“美术(或体育)老师又生病了”的诙谐段子中,深刻体现了当前在“智育”以外的素质教育依然艰难。在长期从事高职非艺术专业美育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高职非艺术类美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美育成果,希望通过此文于各位老师进行交流。
关键词:美育  非艺术专业  摄影艺术  美育普及  
一、引言:
        把美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提出100余年了,早在民国时期,大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洒下了美育的种子,纷纷著书立说阐述“美育”的重要意义。新中国建立以后几经沉浮,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早已毋庸置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文中就明确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直到今天美育这一课题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依然是薄弱环节。在我们大力提倡、呼吁甚至强制性要求“五育并举”的同时,在无数个类似“美术(或体育)老师又生病了”的诙谐段子中,深刻体现了“智育”以外的素质教育的艰难。随着我国整体国力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影响也日益凸显,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整体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整体人文素养,美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我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迫切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去改善这一现状。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美育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就是艺术教育,对于一名艺术专业毕业从事非艺术专业美育教育10余年的我来说,研究并实践非艺术专业学生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我教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长期目标。在长期从事高职非艺术专业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摄影艺术课在美育普及教育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高职教育非艺术专业美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用相长、知行合一,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由个人的综合素质决定。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从哲学家到教育家都对美育的作用做过各种阐述,总结归纳起来美育可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2]。美育可以引导学习者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独特个性,提升对事物认知的维度,丰富人生体验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与人和谐的相处,才能在面对挫折时不积极应对,才能在纷扰的环境里坚定方向;拥有独特个性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风格,才能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加入回味去穷调味剂,才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不一样的色彩;拥有对事物认知的新维度、多视角,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色,感受到更加细腻的情感,体验更丰富的生活。美育可以提升生命的感受力及生活的质量。所以,美育就是素质教育,美育是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高职教育非艺术专业美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非艺术专业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职艺术专业中,美育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在非艺术专业教育中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教育部2019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3]。文件对人文素养课课程及课时比例上有了明确要求,但是美育的课程数量、比例、科目选择上还是可以看看出美育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视程度不高。在非艺术专业人文及艺术类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选修课被纳入到课程体系,课时量及学分都相对较低;人文艺术类课程选择也多为美学概论、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理论性较强及音乐、美术、舞蹈专业素质要求较强的课程。
2.学生对美育的认知不足
        在人们普遍认为“文艺爱好就是不务正业”的大环境下,即使有一部分家长鼓励孩子学习文艺,多半也处于“特长生”的功利心理。受社会、学校、及家长的影响,同学们对美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没有正确的理解与认知。很多同学虽然都有人文艺术上的热爱,大部分同学的“文艺爱好”处于被压抑状态。很难得到健康的良性发展。


3.美育课程选择不合理
        各专业惯常开设的美育课程主要有:美学原理、艺术概论、音乐、美术、舞蹈等,这些学科或是较为艰涩难懂的抽象理论课,如:美学原理;或为需要大量专业的理论知识做学习基础,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甚至还有一定的天赋或先天条件的限制的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这个学科提升自身的美育素养的难度较大,导致进入一种教师感觉难教,学生又学不下去的困境,对美育的普及教育作用微乎其微。
四、摄影艺术在高职非艺术专业美育普及教育中的优势
        美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系统的艺术学科教育是目前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艺术学科教育中美学原理、艺术概论、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对于非艺术专业的难度较大。在多年非艺术专业美育过程中,我发现摄影艺术这一新型边缘学科可突破这一困境,有望成为非艺术专业美育较为有效的途径。利用摄影艺术作为非艺术专业普及美育的优势有一下几点。
1.可以快速提升学习者的审美素养。
        摄影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摄影人都知道“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和生命,摄影就是用光线作画”。摄影艺术的理论基础门槛相对较低,主要涉及构图、光线、色调、情景创建等专业知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也很容易接受与理解,可以在较少的课时快速入门。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习摄影艺术可以引导学习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习者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对美好事物的敏锐的感知力,创作有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2.具有“兴趣”、“便利”双驱动。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热衷,摄影器材的获得与使用已经非常容易。目前千元以上的手机内置的相机功能,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摄影的需要,而大学生群体手机的拥有率已达1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抖音”、“快手”等各种自媒体平台在人群中广泛使用的时代,对于大学生群体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创作与表现的热情也日益增长。只要掌握了手机内置相机的使用,及部分艺术创作、表现方法与技巧等,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摄影创作实践;在“兴趣”与“便利”的双驱动下,摄影课程的教与学,将会轻松而高效。
3.学习资源丰富,学习途径便利。
        在信息化环境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及需求驱动的市场环境下,催生了大量与“摄影”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对于“摄影艺术”课的师资培训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五、摄影艺术在高职教育非美术专业中的教学实施方案建议
1.课程性质:理实结合
2.课时量:20个理论学时+12个实训学时
3.教学重点:以生活摄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及人文美,并养成不断观察与思考与通过摄影表达情感的习惯;学习相机基础操作、摄影的艺术语言两大部分,相机基本操作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术语的概念及使用方法,如:光圈、感光度、快门速度、景深等,摄影艺术语言主要包括构图、光线、色调、情景创建等知识点。
4.教学方法:
(1)主要使用优秀案例驱动教学法,以大量优秀摄影作品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将抽象的美学概念形象化。
(2)通过大量“优秀摄影”作品赏析,提高同学们对摄影艺术的认知,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同时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教师点评、同学互评等,使同学们认识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与目标,提高学习的成效。
(3)定期举办班级、校级摄影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借助“以赛促学”的机制,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结论:
        摄影艺术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及品类繁多的摄影专业器材,但是作为高职学生美育普及课程,可以从最贴合实际的“生活摄影”切入,引导同学们步入艺术殿堂,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同学们审美素养,相对于艰深的艺术理论和需要大量时间学习的其他课程更具可取性。限于本人专业水平及视野的局限性,以上论点中难免存在一些“谬误”之处,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能给与指正。

七、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19年6月13日
[2]百度百科 美育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E%E8%82%B2/1547244?fr=aladdin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9〕13号
[4]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民营科技2010(4)
[5]我的美育研究与实践[J]cnki.mysdx.2011.06.001
项目: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20zdxsjg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