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华
龙兴中心小学校 重庆 401135
摘要:语文的知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其知识的学习也具有十分明显的人文性和理论性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探索文章的本质。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为出发点,从阅读教学出发,论述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阐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列举出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在宏观层面上强调了学习思维之于学生的持续性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理想,所以教师也应当顺应数字化教育的主流趋势。阅读作为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和情感窗口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
一、论述小学语文阅读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首先,有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思维能力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教学中也更应当重视对笔试成绩的要求。因此,教师也通常会采取一些填鸭式的方法让学生背诵更多的教材内容,在问题讲解的时候,也直接让学生套用特定的答题模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会盲目依赖教师和标准答案。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面成绩,能够让学生拿到较为理想的分数,但并没有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许多学生甚至不能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总结出基本的内容和感情。
其次,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拓展自己的阅读量,他们课外阅读的内容少之又少。但从语文这一门学科的特点中可以看出,知识的积累必须通过阅读来完成,如果学生仅仅局限在书本的框架内,那么他们的答题思维也只能被束缚和限制。现如今,小学生日常的平均阅读量甚至不超过500字,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来讲是远不足够的,且不说这些阅读量已然包括了学生对课本的浏览,这些阅读并不能从实质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最后,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较窄,所以他们的阅读思路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做题的时候,仅仅是对传统的思路进行复刻和生搬硬套,这并不能应对多样化的阅读题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对阅读的内容稍作改动,那么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手足无措。所以,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是缺乏创造性的,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和想象力,这也就割裂了阅读和思考之间的关系。
二、论述思维能力培养之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含义,尽管他们的确接触了大量的书籍,但也仅仅只局限在浏览这一浅显的层面上,并不能植入文章的核心与本质,这对学生的深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在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养成更加积极且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文章中的精华和有用信息,不断从文章中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阅读技巧。而学生在拥有了相当程度的思维力之后,他们也会更加得心应手的去处理不同的阅读题型,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理解文章的魅力[1]。
其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上,更是体现在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积累上,学生需要通过阅读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反应力,由此来用语言组织自己的情感,抒发内心的见解和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旧是以书面的教育为主,学生情感表达的练习仍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更加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推动学生表达能力的进一步优化。
三、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质疑意识的培养是唤醒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够让学生在疑问中主动探究文章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当把问题的设计当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重要切入点,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先针对下节课的文章内容,从字词和语句,以及篇章入手,提出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总结出自己的感想,促进学生积极挖掘内心的疑惑,然后逐步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2]。在具体课堂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文章的矛盾处入手,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过,小女孩曾经在过去见识到非常美丽的事物,也曾拥有平静且幸福的生活,但小女孩现在的处境却十分悲惨。这种幸福和痛苦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可以让学生对小女孩之前的经历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幸福的幻象,然后再与痛苦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和比较。这种较为突出的矛盾对比,可以让学生直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质疑。
(二)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尽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他们的学习是自觉且主动的,他们的思考也是独立和辩证的,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交流能力的鲜明体现。但这些要求的达成,都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散,确保思维能力培养的准确性和有序性。对此,教师要按照文章发展的顺序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特别是就叙事类的阅读来讲。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可以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刘备的真诚和热情。而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时候,通常会先从刘备在门外等候时的词句入手,分析刘备的言语,但他们却常常会忽略,文章中其他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先从整体的故事发展出发,然后再从整体中分析部分,突出刘备三顾茅庐的重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顺序,避免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
另外,教师应当确保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语文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所以课堂的建设也应当更加生动活泼。尽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有关课文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实际上所了解到的是课文所承载的理念和思想。对此,教师也需要适当让学生走出课本,关注社会时事和新闻热点,推动走出文本和走进文本的有效结合。
(三)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在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仅仅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但学生在这种束缚下,仅仅是学会了模仿与转化的技巧,并不能真正调动自己的思维,向着探索和创造的方向迈进。所以,教师也应当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将课内文章和课外文章结合到一起,这样可以推动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推动课外和课内的有效联动。例如,在学习童话类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是安徒生童话,也可以是格林童话,激发出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调整语文课堂结构的应有之策,也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课前的设问,课内思维的引导以及课后阅读的拓展,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教师在过程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能够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参考依据。在后续实践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然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在未来也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岳丽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 赤子, 2019, 000(023):196.
[2]张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 小学教学研究, 2019, 000(005):40-42.
作者简介:刘孝华(1963年8月-),男,汉族,重庆市,大专,单位:龙兴中心小学校,研究方向: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