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的沃土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8期   作者:何小波
[导读] 俗话说听一百遍不如自己动手做一遍,别人告诉的知识不如自己亲身经历得到的印象深刻,
        何小波
        (兴文县城西学校 四川省 宜宾市 644000)
        俗话说听一百遍不如自己动手做一遍,别人告诉的知识不如自己亲身经历得到的印象深刻,陶行知老师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我们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然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高分的目的,我们很多教师采取 “师本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脱离了生活本源,让学习成了无本之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和头疼,很难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要领,更别说把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了。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变成有成绩而没有能力的“高分低能生”。不管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还是“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相关知识都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所以我们应改变以师为本的讲授式教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本源,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我们把数学教学内容、题材和学习活动都进行生活化,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行动”起来,把数学融入生活。结合我的实践,我认为要进行生活化的以生为本的数学教学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生活中“做出”空间与图形知识
        空间与图形是直观型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去现实生活中观察能更好获取相应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提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究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这会比老师空洞的讲解更有趣,学生不但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把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去,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们就应把书上抽象的平面图形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回去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然后在班上交流这些图形的特点。这样学生们在自己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很快掌握: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等知识。这比教师空洞讲解,让学生去死记更有趣味性,学生也更容易记住,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会更好。
        再如在小学高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很多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为学生演示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记住计算公式,并做练习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不仅我们教师讲得累,而且学生也会听得迷迷糊糊的。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之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回去找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试着通过剪一剪或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课堂上我们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是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它与长方形之间有何关联,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相比,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用圆锥容器装水来倒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面),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了,这种回归学生生活本源的教学既减轻了老师满堂灌的艰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乐学善学。
二、在生活中“提炼”数与代数的知识
        很多“数与代数”方面的数学知识,我们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提炼,在实践中去练习,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降低知识的难度,而且能更好地加深学习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在小学低段进位加法的教学时,如果我们一味让学生去机械训练加法练习题,只会让学生厌倦,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要是我们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的话,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7+5=12时,我们就可以喊7个男生和5个女生上台,分开站成两队,然后让3个女生走到男生这边来组成10个,而女生那边还剩2个,于是等于12个,生动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眼、耳、身体同时得到刺激,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原理,学习效果肯定要比机械训练强得多。
        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要是我们教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学生作为旁观者去听讲,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抽象空洞,很难理解分数的概念。如果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在小组内演示讲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样他们就能更好理解分数的概念,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在教学人民币的计算时,要是我们教师只是口头为他们讲解人民币单位的换算,然后让学生不停练习习题的话,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且很容易出错。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去在家长的引导下使用人民币,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人民币的换算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让“解决问题”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知识,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是让学生去死记公式,然后采取题海战术去练习题型。其实解决问题,本来就是生活实际的产物,如果我们把它片面地放到教室里来教学,脱离生活沃土去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很枯燥,以后走向社会了,也会感觉与社会脱节,所以我们应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很多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出算式解答,但静态的线段图,根本不能表现出动态的“相遇”数量关系,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很抽象,接受能力稍微差点的学生会直接掉队。其实我们只要把学生带到操场,把学生分成两组站在两边,然后面对面向中间走来相遇,这样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做”就能很容易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公式。然后再分小组来巩固演示练习,这样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售价”问题时,我们不能一味要学生死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计算公式,以及让学生机械重复去做练习题,这样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我们教孩子学会基本换算后,就让他们亲自到商场去购物,让学生去接触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方案,然后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百分数和售价知识去计算,看哪种购买方式更划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售价”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还可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为孩子提供条件,让孩子去摆摆地摊卖东西,这样不但能轻松巩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能锻炼孩子的胆识,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和经商能力,同时还能进行亲情教育,让孩子明白家长挣钱的艰辛,也会让好吃懒做、花钱大手大脚的“败二代”们慢慢养成勤俭节约、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利率问题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去银行储蓄或购买理财产品,引导他们通过利率计算来比较收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很轻松掌握相应的利率、本息等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投资理财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能是教师的独角戏,这应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有效实现家校合作教育的良好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把学习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创设条件让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本源,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和感恩父母的良好品质,所以生活才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沃土。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何小波(1979年12月1日),男,汉族,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人,四川理工学院本科毕业,兴文县城西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