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8期   作者:廖淑萍
[导读] 音乐欣赏教学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廖淑萍
        金江镇金江中心学校 海南省澄迈县571900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丰富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进一步理解音乐,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浅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  小学音乐 欣赏课教学
引言
        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已成共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让学生在倾听和想象中完成教学任务。然而,部分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过多的音乐要素,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和判断,将学生带入到教师自己创设的音乐情境中,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音乐需要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感悟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发散学生的音乐思维,使他们自主理解音乐内涵,准确把握音乐情感。
一、遵循儿童认知,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注重于课堂知识的讲解和作品内容、背景的介绍,学生们对曲目欣赏了几遍之后,短时间内的印象是有的,但时间久了就会慢慢淡忘。所以,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有所突破,引入一些肢体动作,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肢体动作可以生动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音乐,实现对音乐的欣赏与鉴赏。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肢体语言是他们喜爱的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加深他们对音乐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审美体验和满足感。以欣赏《钟表店》为例,学生在音乐第一段响起时,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模仿钟表各种各样的动作,比如点头吃米的小鸡吃米钟、走动的人物走路钟和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通过肢体模仿体会钟表匀速转动的节奏,可以全面地体会到钟表的特点和特征,加深学生对《钟表店》的印象和体会。还可以根据一些音乐的故事性进行故事表演,以《龟兔赛跑》为例,鲜明的主人公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些因素构成了一幕剧情丰富的舞台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音乐的进行来安排剧情,学生通过音乐和剧情的集合,可以充分体会龟兔赛跑时的心理状态和波动。教师可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欣赏教学融合,采用生动的动画和童真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二、利用问题导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只有采用轻松的、有趣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情趣,从而让他们主动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开展欣赏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入的方式,使学生积极说出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提高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快乐的小熊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谜语调动学生的兴趣:大眼睛、黑眼圈,圆圆胖胖逗人爱,盘得高、爬得快,竹笋野果当饭菜。学生能快速猜出谜底:熊猫。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初步倾听音乐,并进行思考:引子部分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这首音乐表现的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音乐中有哪些动物的声音,表现出了怎样的场景?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倾听音乐,并向学生提问:音乐调子是怎样的?如何用舞蹈来表现音乐中的情景?以提问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内容,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想象音乐形象
        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创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解读音乐中的情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形象思维,还能将学生的主观认知与想象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想象创作中,形成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亲近友好的方式开展欣赏教学,鼓励学生在音乐中创作。例如,在《野蜂飞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音乐《野蜂飞舞》,让学生思考音乐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这首音乐运用了哪些乐器演奏,初步了解音乐信息。

接着,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音乐,想象野蜂飞舞的样子,想象自己在音乐中看到了什么,带领学生共同创编野蜂上下飞舞的舞蹈,在创编中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展开想象。
四、融入其他学科,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欣赏课主要是“听”,但不能被“听”所局限,要组织学生进行书面整理,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科综合。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设置一些记叙和绘画环节,与文学和绘画结合,但要以契合为基础。在进行学科综合时,教师要明确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不可舍本逐末,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用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感知能力,为学生建立全面、生动的情感体验。因此,把握好知识综合的“度”,让其他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学,实现“1+1>2”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以《杜鹃圆舞曲》欣赏教学为例,可以分别以三次欣赏为三个阶段,每一次对曲目欣赏结束之后进行一次绘画,绘画要根据所听到的曲目内容来完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尝试用绘画来表现音乐。第一次欣赏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在纸上表达,教师不用过多干涉,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第二次欣赏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情感体验,让学生再进行第二次绘画时有一些情感的具体表达。在第三次欣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尽量保持完成性,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第三次绘画。这样三个阶段结束之后,学生的画面会越来越清晰、明确,其情感体验也逐步加深。
五、进行情感互动,深化学生内心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强调情感表达的艺术,也是情感表达的优质载体。创作者通过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就像作家写文章,音符等同于文字,而不同的是,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述。音乐可以传递丰富、深刻的感情,所以,听者在欣赏音乐时的情感活动要匹配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基调,并产生情感互动,这才是欣赏音乐的本质和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准确、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含,并将情感体验作为音乐欣赏的基本前提。在体会音乐的情绪时,应该加上适当的自我表达,让学进行一些演唱,自行演绎音乐的情感内涵。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以《小燕子》教学为例,让学生在欣赏结束后进行讨论交流,内容大概以燕子的活动和鸣叫声为主,让学生将燕子的活动和鸣叫进行结合,然后再让学生去尝试自行演唱。学生可以根据燕子的活动把握演唱时的情绪,根据燕子鸣叫的节奏和声调演绎《小燕子》的发声曲调和方式。此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代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够演绎出充满感情的音乐,就证明学生能够充分感知音乐的情感内涵,并具有了感知音乐内在情感的能力。直观的演唱是教师了解学生音乐情感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互动。
结束语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及深、缓慢提高的过程。教师不可急于就成,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构建愉快、轻松的音乐体验氛围,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到音乐的情感欣赏中。挖掘小学生的优势,发挥他们的想象和探索特长,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具备欣赏、鉴赏音乐的能力,全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音乐作品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和寓教于乐功能,都通过音乐的内在情感来体现,因此,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要足够重视,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陈思琪.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优化[J].黄河之声,2020(06):108.
[2]廖润莲.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J].北方音乐,2019,39(20):173-174.
[3]唐蕾.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9(33):181.
[4]黄媛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二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19-227.
[5]邹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19):198.
        姓名:廖淑萍,性别:女,籍贯:海南澄迈,学历:本科,职称:高级,工作单位: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金江中心学校,研究方向: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