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贤
阜宁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最大障碍,我们注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工作,致力于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提升育人成效,助力学校学生成才成长,在学习上没有后顾之忧。同样,学校不仅助力于学生的物质上的关心,更多的给予贫困生心理上的资助,基于此,本文从物质和心理上进行分析,完善资助育人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扩宽学生资助渠道,从而更好的服务学生,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资助育人 体系 物质援助 心理援助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外在表现
(一)心里产生落差,外在表现为自卑
学生的行为习惯、外在表现跟自己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家里的经济问题常常会觉得抬不起头,比别人低一等,外在表现为自卑,常常以比别人更努力来要求自己好好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自甘堕落,仇视社会,远离群体,这些表现出他们的自卑,心理极其脆弱。
(二)心里负担过重,外在表现为焦虑紧张
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家里的希望,承载家族的希冀,心理负担过重,他们往往因为自己没有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或者没有取得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外在常常表现为紧张和焦虑,时间一长,外在的焦虑和紧张加上心里过重的负担导致他们对生活逐渐丧失信心,进而也引起其他的问题。
(三)内心封闭,外在表现为不合群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因为心里承担太多,又有极强的自尊心,造成他们内心封闭,不喜欢主动和身边的同学分享,长此以往,使得他们逐渐远离群体,不合群,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内心更加孤独和封闭。
二、物质援助和心理援助双管齐下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不是单单由家庭经济原因造成的,这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共同造成的,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方共同为之努力。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对贫困生进行援助,施以援手,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健康成长,茁壮成才。
(一)物质援助
在物质援助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非常多元的物质援助体系,我们进行两方面的补助,分别是国家资助和社会资助。我们为切实帮助学生,国家资助这方面我们进行生活费补助和国家助学金。生活费补助主要是补给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上的缺乏,让学生学习没有后顾之忧。有些贫困生的内心自尊感极强,为此,我们针对于此开展助学金,帮助成绩优异的孩子们上学,助力他们完成自己的大学梦。
(二)心理援助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就需要对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一些方法来自我进行疏导,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打开心结。我们针对于此,固定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定期来进行讲座,在全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有效消除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2.增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辅导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自己有可能认识不到,认识不到它们的危害,由此,我们更应该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加强贫困生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之后通过多种渠道对其进行辅导,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外界的帮助也是暂时和有限的,若想彻底改变现在的环境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踏踏实实,努力学习,努力拼搏。
3.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
(1)学生社团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对有贫困生参加的社团,社团内的其他小伙伴应该更多的对其给予关怀和帮助,但是,同时也要兼顾贫困生的心理,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而不是同情,所以社团内可以多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互助,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
(2)加强对班级和宿舍人员的管理
宿舍和班级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爱和友情,所以,我们和学校一起联合,加强学校对班级和宿舍的管理,在班级和宿舍中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爱的氛围,从而更好的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营造勤俭节约氛围
氛围和环境可以改变和塑造一个人,在校园中提倡勤俭节约,营造一个“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对所有学生,特别也是对贫困生来说非常重要,这将更好的可以让贫困生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中,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更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三、结束语
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我们在行动。我们致力于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物质和心理上对贫困生进行援助,希望在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来助力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海峰,钱薇雯.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管理,2020,35(12):106-112.
[2]王海峰,钱薇雯.多元混合资助模式育人成效的探索——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9):32-36.
[3]袁佐霄,刘妮娅,谢玉琴.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