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礼
德州市陵城区郑家寨镇中心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18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下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道德与法制教学。小学道德与法制,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挂重要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规则认知意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历不少生活规则,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规则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法治与规则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
前言:
规则是对人进行约束的一种制度,在学生踏入学校之后,学生接触的规则就会越来越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就是规则,没有规则的约束与限制,则整个集体甚至社会就会混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教学途径与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将教材中蕴含的规则信息呈现给学生,并依据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与环节,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促使学生在相应的活动中体会到规则的运用,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提升学生自身品德素养。
一、深度挖掘教材,整合规则信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与规则相关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利用,将教材中蕴含的规则信息搜集、整理、优化、归结出来,以此作为教学资源。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时,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规则较多,如果教师能够遵循学生认知特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获取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更愿意所学教学知识。
例如:以“班级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处处有规则,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了解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通过课前调差,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认识集体处处有规则,通过引导学生辨析,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班级中,我们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如果集体中没有相应的规则约束,班级会变成什么样?”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规则,以此促使学生体会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针对学生生活认知解读规则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规则的认知还较为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地利用文字为学生解读相应的规则,学生很难全面理解与接受,为此,教师应当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消化与吸收。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相应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为学生多方面剖析与解读相应的案例,丰富解读形式,趣味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以“大家一起做环保”这一课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呈现一些受到污染的小河的图片,通过这些被污染的小河,让学生看到不遵守规则造成的后果,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教学知识,为学生剖析规则,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三、围绕培养规则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深度剖析规则内涵,并且还要监督学生遵守规则,长此以往通过理论知识的熏陶以及体会规则的运用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训练活动,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最为恰当的选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较多的活动形式可供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筛选活动形式,以此提升活动匹配度。
例如:以“东西不乱扔”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个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自主组织一个课前节目,让学生模拟一个乱扔东西的小学生形象。通过这样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指出其中的错误表现,强调遵循规则的重要性。
总结:
总而言之,遵循规则是学生参与日常活动,踏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整合规则信息,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针对学生认知为学生解读规则,将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围绕培养规则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规则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生禄.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 新课程, 2019, 000(028):P.187-187.
[2] 郑金霞.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J].教师,2020,(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