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志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强调高中生学科素养的提升,高中生史料研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历史教师的引导。调查发现,一线教师在史料研读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升高中生史料研读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教师教学作为考察视角,围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研读素养培养问题开展研究,结合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旨在抛砖引玉,与教育界同仁共勉。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研读素养,培养
一、研究背景及主要理念概述
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这里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即由教师的“教授”转变为“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是教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抓手,对史料的研读也是高中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生史料研读一般包含五个步骤, 搜集史料——阅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还原史实真相,得出正确认识。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研读素养培养出现的问题与反思
高中生史料研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历史教师的引导,针对高中生史料研读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反馈显示, 一线教师在史料研读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对史料的深入认识和研究不够,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解或想当然的层次。一些教师缺乏对史料的筛选和甄别能力,对史料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史料上存在一些欠缺。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上,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史料研读课的史料使用上,一些教师专业水准不高,重思维训练轻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既有教师自身教学态度的问题,也有教师专业素养的问题;从客观上说,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高中历史史料研读教学的专业指导。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研读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反思影响教师史料研读教学的因素之余,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我们探究的重点,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透过对纷繁复杂的史料的爬梳整理,使学生掌握搜集、整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鉴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史料有些困难,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是鉴别和分析史料,概括归纳史料得出正确认识。比如在学习《中日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鉴别能力,我做了如下设计:
史料一 “(1894年7月25日,丰岛)7点45分,倭三舰同放
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
史料二 “(1894年7月25日,丰岛)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
——日方《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1.阅读以上两则史料,你能得到哪些共同信息?
2.两则史料对丰岛海战的叙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3.我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对于问题1,学生经过阅读两则史料,可以得出“中日双方海军在丰岛发生了海战”的共同信息。对于问题2,再读史料,学生容易得出史料一强调倭舰(日军)首先袭击清军舰艇,史料二强调济远舰首先向日军舰发炮。关于原因,学生有可能泛泛而谈,比如“中日各国学者都强调本国军舰是受侵略一方”,“中日两国学者都对本国军队有感情”,等等。我因势利导:“因研究者的国别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件历史事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对于问题3,我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自身立场等方面回答。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借助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培养了学生鉴别和分析史料,概括归纳史料得出客观认识的能力。
第二,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学习方法点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史料研读素养。教师要通过筛选合适史料、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客观认识。在学习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我筛选了约法的一部分条目原文呈现给学生:“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第二十九条:临时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根据上述史料,我做了以下问题设计:问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学生经过阅读史料,归纳概括,可以得出“司法独立、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国务员须副署(即责任内阁制)”等认识。我进一步追问:问题2.这体现了什么精神?多数学生会回答“反独裁专权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也有个别学生会回答“法治精神”。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3.什么是法治精神?引导学生得出“公平、正义、人权”等认识。继而抛出问题4.革命派制定约法的主观目的是为了限制准总统袁世凯的权力,体现了法治精神吗?学生这时候会恍然大悟:约法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第三,坚持团结协作精神,发挥教研组团队的力量,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推进高中历史史料研读教学的开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自己苦苦探索,不如与学科同仁科学分工,密切协作,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推进高中历史史料研读教学的开展。一线教师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就是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开展此类活动有利于凝聚集体智慧,共同学习提高。在集体备课活动时,通过科学分工,同学科老师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可以在同样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单个教师无法完成的备课任务,搜集、整理到更多的史料和教学素材。
第四,加强史料研读训练,提升史料研读素养。
史料研读当然不提倡史料的堆砌,不加甄别地把一些与探究主题联系不密切的史料罗列在一起呈现给学生,那样无疑给学生增加了阅读负担。但是,史料研读素养是通过反复训练逐渐提升的,如不加强高中生史料研读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史料实证素养及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史料研读教学,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开设史料研读课程,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的历史价值,并尝试运用各种史料探究历史问题,通过实际训练,来不断强化各方面的史料研读能力。如果条件不具备,则可通过历史材料题的分类训练和指导,来提升高中生史料研读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文燕:《高中生史料研读能力培养研究》,西南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3]吴佳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方法》,渤海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4]金华:《视野、观念、方法 ———例谈史料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