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9期   作者: 党思美
[导读]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

        党思美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临溪乡小学  628014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既肩负着教授文化知识的任务,又承担着育人的重大责任。语文教学的质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语文教师的质量。学生的创造力要靠老师培养,要怎么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审时度势,让自己的教学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能深受其宜,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要想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本身必须扎实抓好自身的思想道德、业务水平、教学观念的不断提升。
        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在教师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目的、动力及方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名语文老师想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那他自己就必须要有高尚的品行,才能用自己的思想、情操、言行去影响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不但自己要做到,还必须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是教师品行最严格的评论家。他们密切注视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它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比如:下课的时候,你先关灯再出教室;课堂中,学生做练习,你巡视时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丢进垃圾桶;学生不小心摔倒了,你迅速上前扶起来……这些看似不起眼动作,却在无声地改变着每一个学生。所以,作为一名老师 ,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更加高尚,这样的老师才会更热爱学生,也才会去发现和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扎实的业务功底。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有高深的文化功底,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某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做教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对语文老师的要求。语文老师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广泛。正在成长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上至浩瀚的宇宙,下至辽阔的海洋,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什么都想知道。只有老师本身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爱好广泛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身上智慧的火花燃烧的更加旺盛。
        “读书多则集理富,集理富方能随时应用,绰绰有余”。扎实的文化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基础。必须知识广博,上课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知识的掌握才能做到问一答十,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让学生对你产生仰慕之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也就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
        全新的教师观、教育观。

传统的教师观里,老师是教育的主体,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必须绝对服从老师,老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学习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包括带领学生搜集和收集各种资料,组织和带领学生去寻找、发现对自己学习和成长有积极意义的资源,组织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者”: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设计能够完成的有益身心和学习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探索、产生思想碰撞等等。“合作者”: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老师与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尊重、理解、宽容的氛围中得到鼓励和指导,还能获得很好的建议。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全新的课程观。就传统课程来看,课程其实就是一些学校材料,是学生学习的学科科目的全部。这些学校材料是“客观知识”的载体,只要学生熟记,掌握就可以了,不需要经验的互动和实际意义的建构。这种课程观只注重了学校教育的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尽可能最多的知识。所以,传统课程体系只注重了知识的单相传递,老师娴熟于多种灌输知识的技巧,学生也只能作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去进行死记硬背,自然就让学生形成了长于机械记忆和知识背诵,缺失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谈不上有创造力了。而新的课程观要求,课程既关注过去,又要关注现在,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学校课程既要反映先前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跟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有机整合,学生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不然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关注学生的当前时刻其实就是要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经验得以积累。学生他们首先是一个个生活的个体,然后才谈得上接受教育。如果学校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学习就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他们就不会喜欢学习,坚持学习不过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广大的一线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老师们首先要清楚,课程必须有计划地安排,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知识,才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得到发展。
        新学生观。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被肤浅地理解成: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指挥者、支配者,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完全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权利,参与学习过程的权利,他们怎么可能会产生学习兴趣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老师的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达到增长学生知识,又培养其创造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一名高素质的、优秀的语文老师,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必备的前提。所以,语文老师必须注重自身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出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