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珍
(河南省周口项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河南·项城 466200)
摘要:家国情怀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路径,家国情怀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整合课内外家国情怀史料资源是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历史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家国情怀视域;高中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学关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认知态度等,“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和价值体系的构成,是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家国情怀与家国情怀素养
(一)家国情怀
长期以来,“家国”理念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儒家的家国情怀是基于忠孝、君臣、血亲关系为依托的,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天下为公于一体,服务于上层建筑的一种手段,是厚植在乡土观念中小国寡民情怀,立足于家国同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家国意识,不仅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成为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家国情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山河破碎的峥嵘岁月,这种“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深深刻在了国民心中,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也就成为维护、传承民族精神的价值共同体,是基于个人修身基础上的从小家做起的中华民族价值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二)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素养则是立足于“立德树人”教育之根本任务下提出的历史学科中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家国情怀强调了学习探究中价值共同体关怀的重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二、历史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要求
(一)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立足于唯物史观,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解决一切当前问题和历史问题的方法、立场和观点,同时也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树立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必要路径,利用唯物史观才能让学生透过历史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和政治成果,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优秀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讲解,感受历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以此切身体会国家认同。
(二)民族认同感教育
课堂标准强调对学生“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的培养,要求在“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时空观念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融合不断合作交流中形成的统一整体,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元素,同时又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各民族是在求同存异中多元发展的,通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少数民族政策,增强对多元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文化认同感教育
家国情怀素养文化认同感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以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教育为教育内容的传统文化,而革命文化则是以红色革命文化基因为主的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个性和艰苦奋斗的美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在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凝练出来的民族美德和民族精神,这些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行,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标准,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国际意识教育
国际意识教育就是要求在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前提下,尊重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世界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1],旨在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只有立足大局,拥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才能在审视现在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家国情怀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路径
(一)树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造成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薄弱地位,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或家长,均存在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偏见。因此,正确的历史学习观的建立是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校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让这些隐性教学资源与历史课显性课程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将校园文化活动看作是课堂历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通过丰富历史课内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家国情怀”意识。其次,教师应进行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发,通过历史拓展课的方式指导学生搜集口述史资料,以够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增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不同史料,通过多元史料实证的方式树立“史证”历史意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达成“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目标。 最后,家长应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偏差,注重历史学科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历史思维能力。
(二)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家国情怀
从分封制到封建制,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抗战胜利再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等,家国情怀无不贯穿历史教材中。因此,历史教师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家国情怀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此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首先,深度释读史料,健全学生人格。历史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更要关注史料蕴含的价值追求及人文背景,教会学生学会利用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来丰富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及感悟能力。其次,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来挖掘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要素,构建家国情怀互融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凸显家国情怀的价值。从不同学科融合中共同认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转换过程,能提升学生多学科综合思维模式,增加对文明互融的理解。
(三)注重拓展与研究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的作用
首先,口述史料能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查阅或收集不同史料的方法,认识多元史料实证在知识习得中发挥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史证”意识,在“史证”中体会家国情怀。其次,重视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作用,将“家国情怀”渗透至、校园生活中,将校园文化活动看作是课堂历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丰富历史学习方式。最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展开对历史的探究和学习,以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民族精神,丰富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方式。
综上,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历史课标要求,站在时间维度和内涵外延的视角诠释高中历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能突出历史学科育人的教育功能,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对祖国、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学会用历史思维建立国际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4-6.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姚珍(1983.6—),男,汉,河南省商水籍,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