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英
(河南省项城市教育体育局 河南·项城 466200)
摘要:社会素养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家校联动教育有助于凸显小学生社会素养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路径。学校应推进小学生社会素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家庭对家校联动工作的重视,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家校联动育人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小学生社会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家校联动;小学生;社会素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之根本任务,随后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细化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再度提及到社会责任素养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小学生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启蒙和发展阶段,如何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优势,寻求家校联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小学生社会素养的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家校联动的内涵与形式
“联动”指的是“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1]联动即为“联合行动”之意。简而言之,家校联动就是家校用联动的形式展开协同育人的一种方式。在家校联动模式中,家庭和学校作为地位平等的两个教育主体,在学校的引导下协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者通过教育合力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传统的家校联动形式常以电话、会议、家访为主进行开展,随着数字化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联动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以微信、微博、QQ、校讯通为平台的联动形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运用。
二、小学生社会素养及其重要性
德国教育家菲纳克思教授指出:社会素养就是能使儿童参与社会、合作建构社会的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共同对社会负责。基于此,社会责任素养是社会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自从社会产生以来,社会责任便具有时代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发展至今,社会素养可以概括为“对自我、对他人、对亲长、对国家、对自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意识与献身精神,以及支持相应的行动能力等。”[2]
小学阶段是儿童教育的初始期,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年龄、已开始进行各种价值观的建构。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阶段,培养有社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儿童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社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工作者针对儿童成长特征做出不断的努力,不断培养小学生移情、沟通、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构建产生积极持续的影响,才能让儿童树立建构社会环境的意识,同时学习共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小学生社会素养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对社会素养之要求的课程标准解读模糊
当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社会素养培养不重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模糊的现象,在课堂设计中不能预设社会责任素养教学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社会素养教学中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强,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决社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没有注意发挥社会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影响了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实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单一
在社会素养能力培养中,知识与知识、生活、社会、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目前小学社会素养培养中,几个要素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关联,无法凸显出社会素养能力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一面。教师在社会素养能力培养授课时,依然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方式,社会实践问题探究始终处于表层,以至于理论与实践脱钩,不能使学生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对于小学生社会素养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课堂,对课堂效果的考核评价往往局限于口头或浅层的奖惩,缺乏系统指向性的教学凭借方式。社会素养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道德和社会认知引导、让学生对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行为,以培养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实效。基于此,片面性、碎片化的评价方式并不能满足小学生社会素养的有效评价,不利于及时改进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社会素养的培养。
四、家校联动促进小学生社会素养发展的实践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一致行动、志同道合、一致信念,且过程和手段不发生分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3]作为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积极投身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家庭和学校也只有通过联动的方式,才能形成对儿童的教育合力,凸显出小学生社会素养的发展实效。
(一)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家校联动的信息化建设
在小学生家庭素养教育中,借助网络平台来开展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动教育工作既是新形势,也是信息科技时代新环境下的一项创新工作。首先,学校应提高信息化平台的实用性。在家校联动实施前,学校应开展网络平台的调查,对学生家长使用电脑及上网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是利用网络进行家校联动的前提条件。学校根据网络调研结果,有效整合优质的学习资源,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免费学习服务平台,并在内容上结合学生家长的生活实际,提高网站平台的有效使用率。其次,学校应对网络平台进行多渠道宣传,鼓励家长登陆网站了解网站的社会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做好社会素养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鼓励学生介绍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平台、熟悉平台的内容结构。最后是借助网络平台,提升教师利用家庭进行社会教育的指导水平。学校应完善网络平台育人体系,构建家长学校开展社会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并定期聘请家庭教育的相关专家,提高家长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教师资源,开展家庭素养教育的校本培训工作,同时努力创新网络平台对家庭社会教育指导的多元化途径。
(二)提高家庭对家校联动工作的重视
家庭对家校联动工作的重视是学校开展社会素养教学家校联动工作的保障。首先,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上应与学校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家长应以规范自身行为做好学生的楷模。家长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明确自身与教师一样担负着孩子教育主体的作用,同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经验交流会、家访等工作形式丰富自己对社会责任教育素养的理解。其次,家长还应利用自身资源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水平。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家长拥有不同的教育优势,这是社会责任教育资源的良好补充,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等方式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家长开展社会责任的示范性教育,在优秀家长的言传身教下更能凸显社会责任教育的成效。
(三)丰富社会责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
从小学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施角度来看,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有效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综合社会素养的主渠道。首先,学校根据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重视班会活动的主题性的开发,通过班级活动、服务社区、社会调查等形式及时开展拓展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其次,学校定期开展亲子同成长活动、倡导家长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有意义社会责任实践为主的假日活动,并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化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利用社区环境资源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区、理解社会,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小学生社会素养的发展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需要,家校联动在小学社会素养教育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家庭和学校应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成长的责任,打破教育壁垒,营造和谐共育的氛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810.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黄济,劳凯生编小学教育学,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马晓英,女,1983年生, 汉族,河南项城籍,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