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洁
温州市双屿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教材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文章,正确掌握文章情感是语文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常见的小学生阅读方式有框架阅读法、比较阅读法、联系阅读法等。本文基于如何通过联读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展开。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联读阅读法
“联读”顾名思义,联系阅读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学习的知识和文章,课下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对课内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并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深刻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联系阅读法的实施依靠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生自主进行课下探究和课上讨论,高度契合了新课改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更好地适应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的个性特点,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了阅读水平和效率,提升了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现状
(一)阅读课堂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近几年,由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很多地区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生动化,但是部分教师仍旧无法深刻领会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依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像这样以教师分析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课堂,阻碍学生的自主阅读,导致学生很难在阅读中获得自身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兴趣。另外,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进入小学课堂中,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但是部分教师对这些教法感到陌生,操作不熟练,教学方法的错误使用使得小学阅读课堂效果不佳。
(二)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阅读数量不够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换看到,教师错误的教授方法很可能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产生对阅读的畏惧心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从小未处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里,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一直不喜欢阅读或者阅读非常马虎。另外,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课业量突然加重,学生没时间也没精力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导致阅读量不够,阅读知识积累就比较匮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教师一味追求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只给学生讲授应试的考点重点,忽视了阅读对孩子文学素养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教师引导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古诗、现代诗、小说、说明文等,对读书的喜好也之间发展起来。大多数学生喜欢记叙性强故事类文章,对文学文学色彩浓重的名著类文章、科技感强的说明类文章不感兴趣。因此在小学生之间存在学生阅读类型单一,阅读范围狭窄的问题。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文章的阅读类型的选择,都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多多读一些课外书,增加课外读物的类型,指导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增强小学生阅读能力。
但是很多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联读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指导语文联读,进行激趣教学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联读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比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时,本单元是对中国古典神话的学习,整个单元都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神话小故事,因此教师在教授本单元时,可以采用联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资料,搜集中国其他的神话小故事,并展开想象写一个小故事。在下次课上各小组通过分享搜集的小故事,促进学生对中国古文化了解的同时,锻炼了想象力。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山海经》、《中国神话故事》等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入推进对课上内容的学习。
(二)进行语文联读,加强教师指导
在阅读课堂上学生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语文文化的过程,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产生更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联读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分成速读文章、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和感悟文章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对学生的要求不同,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应的不同。速读文章要求学生快速找出阅读中的疑惑点并进行疑问批注,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回答学生在初次阅读中的疑问;通读文章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所掌握,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理解文章感悟文章这两部分都是要求学生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和同感。此时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及时评价纠正学生不恰的文章理解和分析。
(三)阅读联系生活,加深阅读感受
艺术的穿凿来源于生活,很大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出现对文章感情理解不到位,无法引起情感共鸣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够,因此在联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内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国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
比如在学习《绿》这一现代文时,文章围绕绿色描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的联读任务:一是走进艾青,搜集艾青的相关资料。二是观察生活中任何绿色的事物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分享,分析以下看到这些绿色的东西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三是阅读宗璞的《西湖漫笔》,分析艾青的“绿色”和宗璞的“绿色”带给人们地感受相同吗?通过这样的任务布置,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联读的阅读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凤芳. "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2020, 000(001):48-51.
[2]蔡月云. 联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构之路[J]. 教书育人, 2020(19).
[3]徐冬香. 删减·整合·联读--"单元整合丰富课内阅读"小学语文课堂模式三步曲[J]. 都市家教月刊,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