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韩清柳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朗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相关
        韩清柳
        沾化区下河乡实验学校  山东滨州  25681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朗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相关,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锻炼与情感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保证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就需要加多对于学生朗读指导的相应重视,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化语文学习的实际感受,通过积累生词、金句甚至段落,构建出自属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学生;朗读
前言:
        朗读是一门与声音有关的语言艺术。情绪恰当的文章朗读不仅可以让朗读者本身在发声阅读的过程中再次体会文章感情,还可以通过声音的恰当传递,让聆听者感受到文章作者的思想表达,以及朗读者视角的情感理解。因此,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朗读,由听如教,可以让学生在递进性的教学指导中养成良性阅读语感,积累朗读实践经验。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朗读兴趣,使学生形成朗读愿望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文章本质内容的主要方法,通过朗读教学来让学生初步接触到语文知识的浅层理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优美词汇,还可以让学生的实质学习能力同步提高。因此,顺应教育改革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的创新改革,可以由语文教师围绕“兴趣”激发来实现朗读指导的顺利开展。首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入教师朗读环节,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起伏吸引学生的聆听兴趣。其次,结合文章思想进行深层解读教学,可以根据实际的文章内容对应创设适宜朗读情境,发挥环境的无声感染作用,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被顺利吸引并拓展。
(二)重视教师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顺利通读一篇文章不难,但是,要想让学生有感情、有目标、有追求的朗读一篇文章,语文教师则需要针对文章的实际表达进行学生朗读方法的针对指导。因此,语文教师优化朗读教学效率的过程,必须深刻意识到机械朗读与情感朗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实际作用,继而在教学活动中,目标明确的设计朗读指导导出环节。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先行展开优美范读,学生进行对应模仿,让学生将自身的朗读表现与教师的朗读情感对比反思。其次,语文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将文章中与情感表达相关的词汇与语句针对提取,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实际情感,结合朗读。最终,加上一些关联性的动作指导,丰富朗读的整体表现。
(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朗读训练,深化学生的朗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在6到11岁之间,相比于有板有眼的模板朗读,更喜欢自由放松的自我通读。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朗读能力培养,可想而知,语文教师的实际压力是不小的。所以,除了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朗读指导训练,在课外实践安排中,语文教师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带动学生家长辅助教学。一来,可以让课堂内的学生朗读习惯惯性延伸,深化学生的朗读意识,二来,让学生家长参与朗读指导,不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分担朗读过程的听查任务,减轻教师的对应负担。还可以让学生以“表演心态”来自信的向家长进行炫耀,形成学生朗读习惯培养的现实延展。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进行朗读评价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自诞生之日起便已决定,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朗读指导的实质效率,就需要将人的个体差异这一特征融合考量。

在课堂内的朗读教学活动中,结合被点名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与现实学习素养,针对性的安排朗读内容,同时,在该名学生朗读完毕之后,发表客观的正向点评,让学生在语文教师的鼓励与表扬中首先收获积极情绪,被成就感、自豪感等紧紧围绕,继而当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问题提出对应的改正建议,学生也可以更快速度的消化接受。只是,语文教师提出教师视角的朗读评价,也需要打破传统的评价局限,带动班级其他学生互动评价,弱化朗读学生的紧张感与不安感,是朗读指导合理、有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顺利朗读的具体方法
(一)在朗读中注意停顿
        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中,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效果不佳,都主要体现在发音本身与停顿错误这一基础性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学生的朗读指导,就可以从发音、停顿问题入手,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恰当停顿,实现学生文章朗读的层次递进,同时,透过得当的朗读停顿让学生体会并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面呈现文章主题。但是,如何让学生自发理解停顿的必要,就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具体的朗读文章大量练习。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授《七律长征》一文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并朗读文章,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该文章的停顿除了与标点符号相关外,还与文章表达的实质精神紧密相关,如:“磅礴、逶迤”等词汇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二)在朗读中注意语速
        小学生语文朗读薄弱的环节除了与发音、停顿有关之外,还与语速深入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朗读要领,在此时就可以加多有关朗读语速的指导调整,让学生合理的控制朗读速度,使语速成为体现情感的最直接表现。只有这样,根据不同的朗读主题进行对应的朗读训练,即使没有语文教师的优先范读,学生也可以自主的在阅读理解之后揣摩朗读所需语速,把握自身朗读情绪。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的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将“1961年的泼水节”这一段落挑出,为学生展示得当语速范读,将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周恩来总理参与的整个过程与情绪透过朗读淋漓展现,然后鼓励学生模仿朗读,在语速变化中体会相应的思想情感。
(三)在朗读中找准重音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找准朗读的重音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在文章朗读的过程中精准的找到朗读重音,了解重音体现的相关内容,才可以在实际的朗读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抓住朗读精髓。毕竟,文章的重音放置不同,那么文字背后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不同。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提升学生的朗读质量,就可以从朗读的重音提取入手,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思想解读来深化主要的朗读内容与朗读重音实际体现。例如: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的朗读教学中,例句“大会在哪开呀?你得说清楚”的重音放在“大会”,那重点强调的就是会议,放在“清楚”则是强调梅花鹿的无奈。因此,结合上下文之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重音对朗读效果的影响,找准重音。
(四)在朗读中把握情感
        朗读所必须的情感把握,可以说贯穿在朗读活动的始终,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学生优质朗读,就需要在基础停顿、语速、重音等技巧的教导之后,通过整体情感的升华引导学生再次深化朗读体验。只有这样,以情感为核心的朗读教导才可以实际有效的反映出文章朗读的相应共鸣。例如:在语文教师安排好朗读活动之后,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视频化呈现方式来相应的为学设定提供情感解读支撑,同时,也可以建立一些朗读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思想情感解读的讨论。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统一性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展开朗读指导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既摸索并掌握自属化朗读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世界中彼此互通,加深对于朗读文章的通性感悟,有目标、有计划的灵活朗读,最终促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循序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志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华夏教师,2020(11):75.
[2]何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243.
[3]杨爱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分析[J].才智,2020(09):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