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四则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周秋红
[导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
        周秋红
        南昌市文教路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可以使其在数学学习时,自主性得到增强,并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方式来对同一题目进行解答。如此一来,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提高学生四则运算能力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四则运算水平的提高发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四则运算;能力
前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四则运算的使用非常普遍,然而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四则运算的法则并进行简便算法的使用时,往往会感到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就要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并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得其能够对四则运算法则进行全面的掌握[1]。而四则运算的学习除了与生活息息相关外,其还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并且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就要重视对其所开展的教学,并且还要积极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进而促使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教师在进行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一道题目往往有着多种解题方法的认知,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用多种解题方法来完成同一道题目的解答。如此一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培养出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对包含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进行解答时,最普遍的解答方式就是先将分数转化成小数,这是因为分数与小数在计算单位上存在区别,所以不能够直接对其使用来进行计算。因此,学生就要根据题目来将其转化为统一的格式再进行计算[2]。而且教师在教学时则要让学生养成在做题前观察题目所给出的数字类型的习惯,然后将数字转化成统一的格式,再进行计算。并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使用小数进行运算相较于用分数进行运算而言其往往更加简便,而且教师还要让学生记住当在最简分数的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并不含有其它质因数时,那么就要将其转化成小数来进行计算,除此以外,仍需要用分数进行计算。这是因为如果分数不能够转化成有限小数,那么再以小数的形式进行运算必定会出现误差,以分数形式则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例如,12.5+5/2=12.5+2.5=15的计算时,就使用了以上这一方法,不过有很多四则运算除了以上这一种解答方法外,其往往还有其他的解题方式,那么,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并且尝试用其它方法来进行题目的解答。

例如,在计算34+1.25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道题目的解法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选择几位学生到黑板前进行解答,这时,学生的解题方式就可能出现差别,那么,教师就可以对不同的方法展开讲解,而且在对多种方法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对其中最简单的解题方式进行思考,进而让学生在掌握多种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方式,使得其多角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其解题速度以及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对运算顺序的判断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对相关公式进行熟练的背出,而且还要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实现运算顺序的判断。比如,学生在对包含括号的算式进行运算时,教师则要引导其对括号予以重点关注,在对其计算时,首先要计算括号里的算式,然后再算括号外面。
例如,在进行(23+12)×2这一题目的计算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先对括号里的23+12进行计算,然后再对括号外的乘法进行运算。而在进行四则运作的讲解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运算的含义。比如,在“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法则中,不管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还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都要根据算式从左到右的顺序,并在先算乘除然后再算加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此外,教师还要在学生的计算格式上予以规范,要引导学生将计算步骤以正确的格式进行写出,这样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就能够对自己的计算顺序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进而可以促使其实现计算的正确进行。而且这样一来,教师在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检查时,也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给予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再如,当有学生在计算150-22+32这一算式时,会将其错误的算成150-22+32=150-54,而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部分学生没有对运算的优先级进行正确的把握,直接凭直觉将22和32加在一起,而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类似错误时,就可以将容易出错的计算进行总结,然后分门别类的进行讲解,并点明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正确的做题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在今后遇到相似的题目时,就会有意识的对错误的发生予以避免。所以教师在对四则预算法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对其实运算顺序的教学,这将对学生做题正确率的提高以及计算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运用简便算法并认真复查
        为了使得学生的做题速度得到加快,并且实现做题正确率的提高,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时,就要加强学生对相关题目简便算法的掌握,而且在日常的练习中还要积极的与学生对相关题目的简便做法予以探讨。
        比如,在对小数和分数的混合算式进行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对分数转化成小数、将小数转化成分数以及让小数和分数的分母直接进行化解等方式分别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对其中最简便的方法予以讨论。此外,为了使得学生的做题正确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那么,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做题后对结果进行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具主动性的实现运算水平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所需要重点培养的数学素质,但是从目前的教学中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仍然存在计算能力偏弱的情况,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的方法以及途径进行完善,进而促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芬芬.基于算理、算法、算律三类课堂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4):196-197.
[2]王惠珠.激养悟优练——浅谈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运算策略的五字诀[J].考试周刊,2020(66):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