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9期   作者:田平
[导读] 从艺术感知的角度来说,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

        田平
        垫江县晓兴学校 重庆市垫江县 408334
        摘要:从艺术感知的角度来说,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而以小学生为主体构建音乐课堂的过程中,需切实发挥合唱教学的作用与价值。教师需进一步突显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并利用好合唱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且通过科学突显学生音乐课堂主体地位、构建多样化合唱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引言:
        合唱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基于科学的歌唱技能训练、多样化的合唱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极具有效性与实效性的音乐教学。教师应以真正发挥合唱教学的作用与优势,将美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各个流程中。而在致力于提升小学音乐微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需明确新课标对合唱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基于各个教学要素的合理把控,引导学生有序、顺利的参与到合唱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合唱教学具备一定的审美愉悦性,使学生对音乐理论教学、歌唱技巧训练等建立积极的认知。从而,在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全面强化其对美的感受与认知。在此愿景下,教师应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有目标性、战略性的提升合唱教学有效性。
        一、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关键作用
        (一)提高小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合唱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气息控制力、音准掌握力与合唱配合的意识与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合唱教学对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长期、系统的演唱训练,可使学生在声部切换、气息运用等方面能力获得不断的提升。因此,教师需采取必要的手段对合唱教学形式进行丰富与优化,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二)最大程度的调动音乐课堂气氛
        相较于课本的音乐理论讲解,合唱教学具备一定的交互性与趣味性。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有了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并将情感教育科学的融入音乐教学中。当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合唱教学各个环节中时,可极大调动音乐课堂活跃性。尤其,面向充满好奇心、思维跳跃的小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合唱教学为载体,令教学信息获得双向的流通与良好的反馈。在教师试唱、学生跟唱的过程中,增强音乐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应切实发挥合唱教学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建轻松、多样的音乐课堂。
        二、明确新课标下小学合唱教学的重要要求
        (一)注重突显审美教育价值
        教育部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需将美育正式的归纳到小学教育体系中。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注重突显审美教育价值。基于科学、系统化的合唱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而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秉承学生全程参与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基于良好的合唱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体身心成长规律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而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体身心成长规律。不能出现超负荷的教学问题,致使学生对音乐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令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合唱教学中。


        三、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科学突显学生音乐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教育家阶段,正是学生个体思想、人格塑型、正确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既要利用好合唱教学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还需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且基于有趣的合唱教材,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并注重突显其在音乐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设计的合唱教学方案,应以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为主要参考,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与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合唱技能与学习诉求。由此,创建一个易于迎合学生认知与习惯的合唱教学课堂。如教师可将游戏与合唱教学进行科学的融合,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互动与玩乐的需求。通过创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更加积极的跟随教师的节奏与步骤学习演唱方法与合唱技巧。同时,教师应注重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为主,对合唱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进行调整与创新。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诉求为重点,对合唱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与优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合唱教学建立认同感与自主学习能动性,为接下来的持续性、长期的合唱技能训练与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学生不能对合唱教学产生兴趣,即便花哨的教学形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提高合唱教学有效性提供良好的开端。
        (二)构建多样化合唱教学模式
        关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严格秉承小学教学规律。教师应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合唱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满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基于小学生对动画人物的喜爱,可制作有趣的合唱教材方案。将重要的合唱技巧、演唱方法等以动画人物的口吻进行讲解,基于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强合唱教学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可视化转化,以视频动画的形式传授音乐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对学生演唱技巧进行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可将发声原理与动物声音模仿进行科学的融合。如通过引导学生模仿不同的动物,令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自身声音发声变化的原理。并以此为着手点,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演唱技巧。而在整个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求与实际教学效果,灵活选择与应用案例教学法、理论教授法与实践训练法等,并科学的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当然,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合唱教学模式,都必须根据学生的音域特征、身体机能等为关键,对教学模式进行丰富与完善。利用学生个体心理与身体都可适应与接受的形式推进教学流程,令他们循序渐进的丰富知识层次,提高演唱能力,并精准定位自己自合唱队伍中的角色与位置。学生实际参与到合唱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利用有效性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基于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并促使其演唱技能、合唱能力获得科学的培养。真正以合唱教学为载体,全面突显音乐教学的美学价值,助力学生成为具有艺术审美的人。
        结语: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对小学音乐教学建立新的认知。不应局限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上,需对音乐教学形式、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教学的开展与推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演唱能力,还可有效培养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利用具体的合唱训练模式与方法,可使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获得全面的提升。而学生在参与具有互动性的合唱教学中,不仅可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令他们对音乐学科建立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策略[J].中华少年,2019(04):144.
        [2]何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2019(01):173.
        [3]陈晓丹.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8(12):207.
        [4]林彩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8(34):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