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以九年级中考复习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9期   作者:韩芳
[导读] 在九年级中考实际的复习过程中,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

        韩芳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在九年级中考实际的复习过程中,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大量学生对“关联性的历史试题”无法进行科学的解答。本文将历史坐标、思维导图、属性标签等概念应用于初中历史中考复习当中,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时间、关系系统、属性系统。学生在具备了初中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力后,即可对整个初中历史复习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建立完整的历史系统,令知识点的复习从“混乱不堪”转化为“有理有据”。
        关键词:初中历史;知识体系;中考复习;能力培养
一、历史知识体系的特点
        历史知识体系是宏观的历史知识框架,是历史知识点的系统化总结,其强调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历史事件之间的顺序性。历史知识体系并不针对于某一类题型,通常更不能用于直接解题,但是其确实所有历史知识点以及历史题型的学习基础。历史知识体系涵盖了历史的时间体系,历史事件的地点体系,历史事件的价值意义体系,历史事件的因果体系,以及历史事件的人物关系等等。历史知识体系是历史知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历史知识点的升华。其往往具有以下内容特点:
        1.完整性
        完整性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需要对每一个历史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具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在历史发展层面,各类历史事件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的,这也意味着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应当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和历史事件,而不是某种局部的、小范围的知识体系。例如,从宏观角度我们可以粗糙的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划分为资本主义侵华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运动、长征历史、解放战争史等部分。
        2.对应性
        针对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对应性主要强调了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对应性。由于中国近现代史是八年级学习内容,而世界历史则是九年级学习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由于时间的间隔较长,导致学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联。但是世界历史本质上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始终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五四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国际工人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导和前提。但是由于课程的设置,导致教学时缺乏对二者联系的分析。令学生不能形成对应关系。
         二、初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历史发展框架是历史知识体系中“骨骼”,其体现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宏观联系,也能够清晰的展现某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历程。而这种历史发展框架的最佳体现方式则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以事件发生顺序或关联性进行历史知识点框架构建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的逻辑性,强调了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冲突性以及顺序性。思维导图具有思路清晰、内容简洁、结构完善等特点。思维导图体现了思维的运行逻辑,是学生或教师思考过程的体现。其不仅仅用于知识点的总结,同时针对历史知识体系构建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也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二)“历史坐标”在历史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历史坐标”是一种以事件为核心,以时间、地点为主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模式。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华民族以及国际世界发展的完整进程。因此,其涉及了大量的事件时间和地点。其中,事件时间是学生梳理知识点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历史的发展本质来看,历史的变革过程实际上就是时间的迁移过程。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发生着不同的历史事件。而临近时间的历史事件时间往往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关联性。因此可以采用历史坐标的方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具体的构建方式如下:
        1、利用时间罗列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时间罗列法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首先罗列出某一阶段的历史时间节点,形成历史时间的起始点。在这一起始点内,可以按照10年一个周期或者5年一个周期(具体周期可依据历史知识体系的具体内容而定)。学生按照事件周内的事件发生情况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统计。相同时间阶段的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的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构建了时间为中轴的历史知识体系后,学生或教师可以根据时间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分析不同的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例如,在分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阶段的知识点时,学生可以3年为一个周期,检索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实践阶段中发生的实践,并根据3年的检索周期,分析统一周期内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该种分析等方式,从时间的角度梳理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即形成“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的二维信息流。
        2、利用地点罗列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时间、地点、人物是事件发生的三大要素,对于初中历史知识而言,除了时间以外,事件的发生地点也是知识点总结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学生首先可以对地点进行罗列,将记忆中的各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点进行梳理,围绕着事件发生地点,分析临近地点所发生的相关事件。即将历史与地理知识相结合,通过地理范围的圈定,将历史事件,特别是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相同地点或邻近地点发生历史之间的关联性。利用地点的重合,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重合。
(三)“属性标签”在历史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不同的历史知识点往往具有不同的属性。所谓属性是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知识点所反映的特殊类别。例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均具有“战争”的属性标签,当学生会为这一类事件贴上了战争标签后,一旦在试题中遇到关于战争的问题,便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的“战争”标签,将所有与战争相关历史事件总结出来。
        1.属性标签的创设方式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按照不同知识点和历史事件的特点,创设标签内容。如“战争”、“改革”、“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成功”、“失败”等过标签。这些标签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属性,按照标签所体现的属性,学生可以在教师带领下(或者教师给予标签,学生独立完成)检索所有与标签相符的历史事件或知识点,并将该标枪对应的历史事件创建成册。要注意的是,属性标签的创设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每一个标签所形成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点)系统都应该建立成册。通过长时间的检索与积累,由属性标签所形成的册子可以作为历史知识词典,以供学生在日常复习中不断的使用。
        2.属性标签的应用方式与价值
        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建立了属性标签形式的“历史词典”后,学生在进行历史试题演练时,可以按照试题中的关键词,随时检索“历史词典”。如在关于战争的历史试题解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历史词典”进行检索,搜索所有战争事件,并根据时间节点以及不同战争事件的其他属性标签确定试题的相应答案。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多个不同的属性标签。例如,台儿庄战役可以具有“战争”、“抗日”、“胜利”、“无产阶级”、“共产党”等多个属性标签。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历史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对历史复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不同,其对历史的理解角度也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同时在历史中考试题中,不同的试题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考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因此,在历史中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应当注意多角度的培养方式。有效历史复习策略在应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学情、教学进度灵活把握,使策略研究不断发展有效教学效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