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御真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321000
项目名称:凤山蓝靛瑶族服饰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 项目编号:CEFA2019062
摘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蓝靛瑶服饰面临着消解与异化的危机。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为蓝靛瑶服饰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从利弊两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了蓝靛瑶服饰的传承环境。同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瑶族服饰的传承模式建议,并尝试对瑶族服饰的相关元素进行分类,明确蓝靛瑶服饰传承的具体内容。中国不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文化独特的审美标准。不同民族服饰所呈现的民族服饰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视角,充分展示了各民族的创造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蓝靛瑶族服饰;传承;文化
引言
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穿着用蓝靛染制的布料服饰而著称.蓝靛瑶在广西河池的分布主要是巴马和凤山两县境内,另,这一支系,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也有分布,如富宁县等,语言相通.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蓝靛瑶人口有8000多人,分布在该县所略、那社、那桃乡和巴马镇等地,是河池分布最多的地方.蓝靛瑶的服饰艳丽多姿,有蓝白对比、也有蓝红对比的。
1瑶族服饰文化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模仿盘瓠的颜色和形状制作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2蓝靛瑶服饰文化
2.1蓝靛瑶介绍
蓝靛瑶因善制蓝靛而得名,是勉语支系瑶族中的一个分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凤山蓝靛瑶是明末大滕峡瑶民起义失败后,经过不断迁徙,在清初至清中进入凤山,主要在土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拓土开荒,过着游耕生活,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多个蓝靛瑶寨,如凤城镇的拉威,平乐瑶族乡的六往、梦娥、巴叶、江洲瑶族乡的那沙、小果卜等。
2.2蓝靛瑶特点
蓝靛瑶传统服饰尤具民族特色,男子头上缠绕黑色土布长巾;上衣是以靛黑色土布制作成的低领对襟长袖衣,用青蓝色布镶边,扣子是7颗、9颗或11颗布制纽扣,下着大裤头直统长裤,裤脚宽大。妇女的头巾以两块大小不同的黑布配以白布带,将巾缠于头上,形成棱角分明的方形头帕,头饰以红色或粉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蓝、黄、绿等各种丝线做丝绦,五彩斑斓,艳丽悦目,女子新婚时,新娘及伴娘都要戴上精心制作的头饰;女子衣长过臀部对襟无扣,并在衣领,袖口绣上花边,顶扣为银制牌,银制牌下面垂缀粉红色或白色丝绦(年轻姑娘装为粉红色丝绦,老年装为白色丝绦),腰束一条绣着花纹图案布腰带,腰带两头垂缀粉色或白色的丝绦(老年装为白色丝绦),新娘装衣长至膝盖,穿衣时将长的部分往上翻叠一层压在腰间布袋下些,衣服显得更立体、隆重;下着大裤头直统长裤,裤脚上绣着花边或以花布为花边。女童头戴布帽,帽边用丝线绣着各种美丽图案,左右两侧及后边吊下绒球,绒球下飘着丝绦,男童帽与女童帽不同之处在于男童帽上绣有“健康成长”等字样,而女童帽绣的是花或花边。
2.3蓝靛瑶染色技术
蓝靛瑶同胞将蓝靛草采回来,放到专设的“蓝靛井”里浸泡五天五夜。待井里的水变成深蓝色,将蓝靛的枝叶捞出,再将石灰水按比例拌在蓝靛井里,用木耙、木槌等工具猛力搅拌,待水面上浮起大量的紫绿色泡沫即停。第二天待蓝靛水沉底,排出靛上层废水,再把井底已凝固的半固态蓝靛汁过滤到另一个小井里备用。蓝靛汁制作完成后,将蓝靛放进靛染缸里做主料,加上半缸清水稀释,掺进二、三两自家酿的土酒,便成了染料。每天早晨,还要用木棍搅动一次,七天七夜后,缸里的水呈现出黄色,即可将布料放进染缸里染制。经过蓝靛染制的衣服富有光泽,香味持久,色彩古朴端庄,再加上刺绣工艺及其他银饰的点缀,更显美观。
染制布料的过程是很讲究的,一般要经过10次左右的侵泡、晾干,反复操作,侵泡时间以颜色渗的最均匀为好,晾干时间以布的水分初干为佳。另外,在侵泡和晾晒过程中还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用猪血来上微红色,除了采用侵泡上色外,还得用蒸笼来蒸,好让猪血充分被布吸收,使布成为微红色。蓝靛瑶服饰仅染布这一过程就得花上近一个月时间。
2.3服装的缝制
蓝靛瑶服装绝大部分工艺是用手工完成的,特别是女性的上衣、领子、袖子等精致的花边,瑶家姐妹一针一线挑绣出来的,腰带的制作也是用专门的织布机一丝一缕编织而成再用纯手工挑绣出的一道道亮丽的花边作为点缀。
蓝靛瑶服饰以自纺自织自染的靛黑色土布为主要原料,以独特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蕴含厚重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表现了蓝靛瑶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也显示了其在服饰制作方面的高超智慧,因此,蓝靛瑶服饰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2014年7月,凤山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申报列入自治区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蓝靛瑶服饰分析
3.1女子服饰
(1)头巾:蓝靛瑶的头巾是一大块蓝靛土布,包在头上后前额部分的布朝上折起,额头两边的布分别向左右撑开,使整个头巾远看就像一顶小帽子,在靠头顶的部位,用白色布条缠绕数圈,最后,用与前额折起布块连在一起的两条白布条相交捆扎在后脑,使整个头巾固定下来。
(2)上衣:以她们自染的蓝靛布为底,衣领和袖子配上漂亮的花边和蓝布等。衣领正下方系着一排瀑布般的粉红色丝穗,从前胸垂到腰带部位,这是蓝靛瑶上衣的一大亮点。
(3)腰带:蓝靛瑶的腰带也非常精致,白色丝线为经、红色丝线为纬织绣而成,束于腰间,使黑色上衣增色不少,也更凸显女性的腰身线条,青年女子往往在腰带上绣许多花纹,并在上面加数十颗星形银饰来装饰,盛装还同时系上几条腰带。
(4)裤子:蓝靛瑶女性裤子同样以蓝靛土布制成,裤长及地,裤脚处用宽4cm青色布条镶边,与上衣相呼应。
3.2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样式比较简单,上衣为蓝靛土布做的对开襟或曲襟,如琵琶衣,蓝靛布缠头。盛装时在黑色宽布腰带处别一个精致的彩色垂穗小荷包,或者在肩上单挎一个彩色包包。
3.3瑶绣
瑶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刺绣的一种,是我国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绣历史悠久,刺绣工艺精致细巧。刺绣的图案、花纹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规定,用布也很讲究。
3.4纹样
瑶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致细巧,女性6~7岁就习作挑花,长大成人时,已成为刺绣的能手。瑶绣花纹图案的取材,主要有表现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的,有表现云霞水纹的,也有表现几何形和文字形以及人物形象的,名目繁多。而且各支系有各支系的花纹图案,真是千姿百态,鲜艳夺目,令人称奇。多在黑、深蓝或青蓝布底上,用红、白、黄、绿、橙等色丝线,以十字绣或错针绣等多种技法,绣出丰富的花纹,既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有彩蝶双飞、游鱼戏水等纷繁形象,全部由手工制作,色彩鲜艳而雅朴,构图明晰而多变。
4服饰文化的传承
4.1民族服饰历史的传承
民族服饰史是中国人类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时间、地域、人和物是构成民族服饰史的重要因素,涉及到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的固化过程。在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当时民族服饰历史和审美思想的传承,从根本上实现对民族服饰文化审美要素的传承。
4.2加强民族身份的传承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选择不同的衣服来识别不同职位、职业、地位、年龄和性别的人。因此,服装具有象征性的社会功能。例如,警察或医生所穿的特殊服装有明确的特征,其身份易于理解。此外,服装也体现了一种地位和地位,尤其是民族服饰,大多数人选择民族服饰,表现出自己优越的地位和地位。因此,要想更好地传播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强化民族身份传统。
4.3传承宗教信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具有多元结构的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在我国宗教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国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宗教文化都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在当下的民族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信仰与宗教信仰的融合。充分说明了宗教信仰传说在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4.4传承人生礼仪
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是生活礼仪文化,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格都很重要。身体意象不仅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文明的包容,而且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成功和地位。美很容易吸引人。它涵盖了社会人形象的所有美。不仅可以把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视觉上享受,而且要充分尊重他人的个性。服装是职业之一。目前,一般的服饰消费较少是带有大量智慧的物质文化消费,不仅是服装的质量问题,更是民族服饰的独特文化,体现了对其生活礼仪的很好理解。
结束语
如上所述,蓝靛瑶族服饰文化凝聚了中国人民千年来的劳动和智慧。我们可以从蓝靛瑶族服饰中看到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流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传播民族服饰文化,弘扬和创新民族服饰文化,充分展示我国民族服饰的美学。
参考文献
[1]杨静,赵其钊.湘西南瑶族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8,000(006):184-190.
[2]皮珊珊,陈晓玲,夏添,et al.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湘西南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品鉴,2018,000(015):P.59-60.
[3]徐云.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04):691.
[4]a李克兢,韩晋,杨慧芳,等.贺州瑶族服饰图案研究与应用[J].流行色,2020,No.405(04):18-19.
【作者简介】姓名:郑御真 性别:女 1987年5月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金华硕士研究生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讲师 人物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