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中美术课堂插上灵性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刘培华
[导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美术教材也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
        刘培华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  274700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美术教材也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人美版《美术鉴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教师应随新课改进行课程的创新和发展,全方面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艺术
        引言: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侧重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高中课业繁重,许多文化课会给学生造成不小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面对美术课也“公事公办”。故而教师应当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学生才不会把美术课看作一种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课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挥和自主学能力,为学生插上灵动的翅膀,带领学生尽情遨游在美术课堂之中。
        一、融入学生群体,是展翼的动力
        教师若想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所想,想让自己教学方法真正贴合学生状态,适合学生性格,须得“自降身份”,收回作为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时刻怀着一颗学生一般的童心,真正平易近人地与学生相处,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群体。
        在新人美版第一单元主题一素养与情操中出现的《捣练图》,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可以穿一条绢丝做的裙子给学生展示,或者了解班里是否有爱好cosplay或者汉服文化的同学,教师向这些同学“取经”,问唐朝人的生活起居习惯,深入了解《捣练图》的创作背景;如果想cos唐朝人,当如何去模仿唐朝人的走路习惯和说话方式,延伸出《捣练图》中妇女的姿态涵义。教师在延伸完课外知识之后,可以带领同学们回归课本,回归课堂知识,这样学生再看课本就会更加专注。
        这种融入学生群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拉近师生间距离,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完整展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宫中妇女捣练过程,让学生们认识到这如同连环画一般的画卷,所传达的盛唐富丽华贵的审美观。
        二、学习过程和方法,是必备的羽翼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远远比学习结果更加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术教学更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应该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塑造其独特的审美观。不停地挖掘艺术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业繁重的高中生带来快乐和心理上的放松。以下是几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以情动人,培养学生“共情”鉴赏能力
        艺术教育离不开“共情”,教师的教学方式一旦富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则会自动牵引学生的情感往艺术方面靠拢。建议教师在讲授世界名画的创作背景时,播放当时时兴的音乐,贝斯或者钢琴,增强学生代入感,声情并茂的讲述也能引导学生对画作产生共情。
        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画作,比如人美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主题三《现实与理想》,这一课主要包含各国雕塑和宗教壁画,同学们平时所欣赏到的画作,都以中国画和写实油画为多,突然面对西方抽象画风和雕塑可能难以接受理解受,甚至可能不懂这要如何欣赏。教师即可讲述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寻找一些抽象派的动画,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如果学生还无法理解,教师可以给每人发一张纸,给学生播放音乐或者讲述一段凄美的情感故事,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点线面和颜色搭配画在纸上。
        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画作背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铺垫,再通过旁敲侧击打动学生的心灵,最后用直观的情感引导,使得学生与画作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学生对画作的鉴赏能力自然而然可以得到提高。
        2、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最新人美版《美术鉴赏》中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通过讲述高楼林立的当今城市化建筑发展,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向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建筑美学。教师可以从课本或者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比如北京的鸟巢体育馆和水立方,比如红砖美术馆和深圳园博园,让学生直观叙述对这些建筑的第一感受,并探讨它们的“美”到底在哪里。最后教师讲述这些建筑的建造理念和设计灵感,让学生思考教师讲述的理论与自己想法的异同。
        高中学生已经拥有基本的自主思考能力,正是自主发展的最好时机,教师不应过分拘束学生的行为,拘束学生的思想。原苏联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鸽子能够自由飞翔,不必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所以更不能用专业的标准去规范和要求学生。”。因此,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敢于表达蒂斯作品的理解。其美术教育理念理应深入每一位美术教师的内心,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可以旁敲侧击,辅以引导和点拨,对于情感认知和鉴赏感悟,应当让学生自我发挥。
        三、学会聆听想法,是起飞的风流
        众所周知,画作之所以被称之为画作,是因为它所体现出来的感情在每个人看来都不同,有人看梵高的《向日葵》看出了阳光和希望,但有人看《向日葵》就能看出濒死前的回光返照,所以有人看马蒂斯的《戴帽子的妇人》认为她满面愁容,但有人会认为她端庄开朗。教师让学生鉴赏马蒂斯的《戴帽子的妇人》时,应当明白无论学生发表哪一种观念,都不能说他是错的。
        如果有学生提出新奇的见解,无论其他学生是否认同,教师都应适当地鼓励,让学生继续顺着他的想法往深度挖掘,挖掘出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思考自己当时的感觉是否正确。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深切感悟到美术的魅力,体会美术带来的神奇感受。
        教师在聆听学生对画作的感知时,可以详细感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读取学生的思想,根据全班学生的思想感悟,教师可以更快找到下一节课的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或者改正教学计划,由此下一节课的教学会变得更加容易,学生吸收知识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间这样“互惠互利”可以帮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结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性格行为,作为教师不应当用应试教育禁锢学生自由发展的权力,更不应当用应试教育的思想砍去学生想象的翅膀。高中美术课培养学生艺术鉴赏的能力,同样也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新课程理念引导教师全面培养的学生,同样也是在鞭策教师自己拓展知识面,走出思维死角,开展活力课堂,为学生,也为教师自己,插上灵动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杨勇,当代家庭教育,2020.08
        [2]高中美术教学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吴红玲,贵州民族报,2020.07
        [3]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生活化与时代性教学策略探究,钱晓炜,考试周刊,20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