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 王印策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王印策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极为重视大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在正在积极努力的大学教育机构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在大学历史教育领域当中,大学教材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知识的载体,而大学历史课堂是弘扬传播历史文化的主阵地,基于这一情况,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构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视,而要想有效地实现这一构建目标,必须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避
王印策 (永城职业学院 4766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极为重视大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在正在积极努力的大学教育机构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在大学历史教育领域当中,大学教材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知识的载体,而大学历史课堂是弘扬传播历史文化的主阵地,基于这一情况,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构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视,而要想有效地实现这一构建目标,必须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避免历史教学流于形式,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从整体的角度独立思考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主要就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历史教学;整体性思想性构建 引言   人的品质和人文教育的情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旧唐书•魏徵传》记载,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历史对人们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在当今这个新时代,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风气对人们所造成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在很多人眼中历史学习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存在,导致了历史教学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怎样更加高效的完成历史知识教学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展开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 一、历史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调适知识结构 首先,要了解历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历史知识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零散的、片断的和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实际上它是有结构的、有系统的、有层次的一门整体性的知识。历史教学要想得到较高的知识质量,无论在内容上或教学方法上都必须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因为任何历史现象和事物的出现及其变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它以前或以后的历史现象和事物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们往往互为因果,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并是有规律可以认识的。如中国史系统与各国史系统,构成了世界史系统;中国史系统又分成若干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这就显示出历史知识的各式各样结构都处于同一的统一体中,即反映了历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其次,要懂得历史知识结构的可调性。历史知识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对其结构进行调整,从纵向、横向、分类、聚合等方面作出新的排列与组合。 (二)迁移转化知识 要认识历史知识的迁移渗透性。各种各类的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相同的基本要素和共同的原理。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的学习和掌握别的新知识,这就表明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可以迁移和渗透的特性。知识的迁移渗透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的,有些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较强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比较好的缘故.大体上历史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学习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就要容易些。 要认识历史教材是将知识转化为智能的一种物质媒介。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人们的知识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教材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教材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教科书、阅读材料、图片、影视、音像等皆是运载知识的工具。历史教材亦如此。作为历史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的历史教科书,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和来掉,也是衡量一个人获得历史知识多寡的标准,因而以历史教科书为主体并包括其他有关历史知识的载体,即是教与学的依据,又是历史知识转化为智能的物质媒介。

二、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的构建 (一)落实多元化的历史教学模式    经实践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大学历史教学缺乏完整性以及思想性的主要成因有三点:其一,没有对历史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其二,社会群众对于不具备较强的历史意识,时常会做出戏说历史的行为,同时在社会当中缺乏完整且真实的国史读物,反而一些关于一些野史的读物极为盛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一些野史读物的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偏差。其三,大学教育机构过于功利化,为了能够提升招生质量,不仅不重视人文历史教育,甚至还会改变历史教学专业的结构,将其转变为旅游文化管理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历史知识,进而导致学生视野短浅的问题出现。    而基于上述问题,要想有效地提升大学历史教学的完整性以及思想性,首先,必须要重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水平的提升,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读一些史学名著,帮助学生树立起关怀历史的情怀。其次,教职人员必须要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明确自身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及想法,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力。其三,对学生进行扩展教育,在讲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当中,要通过互联网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学生进行一一讲解,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历史真相,并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利用展开历史知识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历史时期的视频、音频、图像以及文字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二)历史精神——自主探究和历史思辨    为了能够有效地构建出整体性以及思想性的大学历史教学体系,大学历史教职人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以下两项教育:其一为常人教育,其二为常态教育。将养成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地融合。同时,现阶段,在社会当中诸多历史专业毕业生的思维模式较为单一,他们对于价值观要多元化的看法嗤之以鼻,这些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思辨历史的过程当中唯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正义”原则,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每个人的正义观具有较强的差异性,而其所提出的历史学理论也就存在着较强的差异性。基于这一情况,大学历史教职人员在实际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历史问题,尊准确认知世界多元化为核心进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遇到与自己认知观有差异的历史学说之后,要尊重个体言论自由度权利,严禁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判其他历史学者的学术观点,文明的提出自己的观念。以此来创设出一个言论自由的历史学系环境,进而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思想性探究。另外,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教职人员必须要准确有效地分析其核心含义,在遇到严重偏离事实的观点之后,教职人员要以正向引导为主,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规范且正确的进行历史知识自主探究学习。 (三)互联网成为历史知识补充的载体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成为现今全球亿万人口的世界性交流平台,它扩阔人类社交圈子、改变生活形态,让各种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阶层诉求成为现实。互联网不仅推动生产消费,而且催生民众话语权,让所有人感受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的氛围,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不同价值的魅力、思想的尊严、人的尊严。互联网冲破了纸媒的局限性,超越历史教科书的束缚,使中国历史教科书开始穿越政治的沧桑,挥别了“定于一”的功能,代之而起的是多元化的论述。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构建整体性与思想性的大学历史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大学历史教學的首要目标,只有在具有较强整体性与思想性的大学历史教学体系支持下,学生才能够准确的认知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而提升大学历史教学的成效。因此,相关的大学历史教职人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工作重心放到大学历史教学中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1]姜迎春.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中国领导科学,2017 [2]周彦霞.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东北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