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强劲的红色电波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任莉
[导读]
        延安新闻纪念馆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诞生。它的诞生意味着我党在宣传战线上有了新的突破和长足的进步。
        它的诞生也是充满波折的。在抗战初期由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导致广播发射机之类的广播器材无法运至延安,所以筹办我党自己的广播电台一事就迟迟搁置。直至周恩来同志去莫斯科疗养时向共产国际申请了广播发射机,并把这个机器拆分成许多小部件并由阿拉木图转至乌鲁木齐经兰州、西安最终运至延安。在广播发射机运至延安后几经波折之下,最终由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带领人员确定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个台址——延安西北川王皮湾村。在这里,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用破旧汽车的引擎带动发电机提供电源,解决了广播发射机的用电问题,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解决了汽车引擎的动力问题。就是在两孔小小的破旧窑洞里,我党的广播电台事业起步了。对于重重困难我党早期广播工作人员没有服输,也没有气馁,反而迎头直上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党的广播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1940年12月30日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了第一道声音,那是徐瑞璋的声音,是一个18岁小姑娘的声音。她的播音恰逢百团大战刚刚取得胜利,蒋介石密令数十万军队进攻华中新四军的紧要关头,这是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1940年。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徐瑞璋用自己清亮的声音播报了皖南事变的新闻稿,用气势如虹的声音读到“把敌人扔到毛屎坑里去”!这样富有气势的声音与磅礴的新闻稿相得益彰,最终使这开天辟地第一人的徐瑞璋名垂青史。
        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初期,广播内容只有新闻,不论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都需要先编辑审稿然后再拿去播音。播音工作一环紧扣一环不能出半点差错,随着时间的流逝,红色强劲信号——XCNR(“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CNR”是New Chinese Radio即“中国新广播”的英文缩写)响彻延安的上空,也奔向了敌占区和蒋管区。
        1940年3月,随着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来华,党中央决定开办日语广播,最终选定中国籍的日本共产党员原清志担任广播员,她是中国人民外语广播的第一人。在被朱德和彭德怀亲自点将后,原清志犹豫不决,因为她只在日本读过三年书,这个任务对于她来说太过于艰巨,然而最终她克服了困难,不会的字就查字典,稿件不熟就反复练习,甚至在梦中练习。原清志就是凭借着这样一股投身革命的热情和坚持最终得到了认可,使许多像小林武夫、杉本一夫一样的日本官兵投身于反战事业。
        在1941年,党中央指示各级根据地要不惜代价购置收音机以聆听延安的声音,同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增添了文艺节目,不仅有广播员自唱的革命歌曲还有延安鲁艺合唱的《黄河大合唱》等等。
        但在1943年春,由于发射机上的大型电子管损坏,无法补充,最终导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不得不停播。
        在抗战胜利大形势的影响下,1945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迁到盐店子重新开始了播音工作。在8月15日试播时,电台反复宣读了朱德总司令对日寇投降的紧急命令,9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恢复播音。同时还增设了英文广播并在英籍教授林迈克的帮助下组装了一台更大功率的电台发射机,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送的更远,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电台恢复播音后主要面向蒋管区的人民和蒋军官兵,在我党大力宣传和正确指引下,国民党空军第八飞行大队上尉刘善本于1946年6月26日第一个驾机起义到延安。到达延安后,他迫不及待的来到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个要找的就是由四川口音的播音员——孟启予。在一次采访中孟启予说:“刘善本到延安第二天就来看我,说我听着你们的声音,太熟悉。”在刘善本到延安后,他又通过新华广播电台播音成功策反二十多位国民党空军起义。
        从1947年3月到1948年5月,新华广播电台进行了三次战略转移,并在第一次转移期间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1948年三大战役进行期间,新华广播电台起到了瓦解敌人的巨大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辽沈战役期间,毛泽东主席用四篇新闻稿唱了一出“空城计”,成为我党新闻史上的佳话。
 
        1949年3月24日,陕北台在播报完七届二中全会相关情况后在第二天随中央机关迁往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9月27日,广播电台随北平改名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并在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做了实况广播,成为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广播。12月15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从1940年到1949年,我党的广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一穷二白,简陋无比,到后来一步步走向成熟,我党早期广播人员为此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
        薪火相传,声声不息。虽然环境简陋,但是我党早期广播人员依然播出了无数个大捷的新闻;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党早期广播人员依然编排出了精彩纷呈的电台节目;虽然敌人封锁,但是我党早期广播人员依然想尽一切办法组建了属于我党的广播电台。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啊,为了信仰不屈不挠,为了祖国奉献一切!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共产党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