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喜斌
青海汇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人员,肩上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严守生态红线,发展绿色经济。同时,随着中国发展速度一路高歌三十年,传统产业逐渐步入夕阳,在收获成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全新挑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在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中,走精细化产品路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已经迫在眉睫。化工企业运营应该有怎样的思维?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环境里企业战略应该有怎样的创新?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型的时代,企业生存如何实现基业常青?主动变革、突破瓶颈、科技创新、实现重生,已成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有比这些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更深层次问题在哪里?——在习总书记阐明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实现路径中找到了答案:国企的产权属性是公有制,所以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目标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党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国企中通过党组织发挥作用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明确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经过本人深度解析企业运营的内在规律,理性反思中国企业成长历程,从宏观到微观,剖析当前企业面临困局,系统探讨中国企业变革创新之道,从战略到执行,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成长麻烦”提供了更多实战解决方案。
首先,化工企业运营应该有怎样的思维?
运营之道,也就是企业战胜危机之法。首先,要“正”,即合法、合德;然后要“实”,实实在在、低调务实;再要“强”,要有核心竞争力,有独门绝技;最后要“久”,学会坚持、忍耐,胜者为王,邓小平曾说“发展是硬道理”,学习中的唯一真理是“我们做企业不死才是硬道理”,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的是:
第一、企业文化理念的科学塑造思维。
企业文化理念是一个公司由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及其人才、廉政、安全、环保、质量、科技等理念组成的特有文化现象。青海汇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我所服务的运营企业,塑造具有“简单、务实、高效、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文化是我和同事们努力的方向;坚持“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管理理念是留住人的共同信条。我相信,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化工企业的产业转型、推进企业深化改革的时候,通过企业文化理念的塑造,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重要基础。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对化工运营的驾驭能力,在生产经营中形成一套积极向上的经营观和企业价值观,满足广大员工不断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是融入国家战略解决目前主要矛盾的最根本办法,也是先进企业和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未来综合竞争力的重点在于企业的软实力,而软实力恰恰就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理念,能力决定成败,理念更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
第二、企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思维。
由于盐湖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循环产业正好拓展了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空间。所以,化工企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单一产品企业向多元化企业产业链延伸,不仅可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通过产业的转型、工艺路线选择和合理布局,促进企业内部经济循环,有效的解决企业面临资源逐渐枯竭带来的恶性影响。同时,企业产业转型不仅是物理开采向化学耦合的技术转型,更是国有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面前主动作为,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第三、企业人才队伍的柔性建设思维。
人才是企业最好的资源,也是企业最大的价值。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逐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注度,旨在打造一支专业的、富有经验的人才队伍。立足化工核心专业发展,以人才队伍柔性建设为切入点,立足青海乃至西北人才市场需求实际,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我的思考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基于产业结构的布局,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助推企业专业化发展。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方针,做好人力资源合理规划。按照企业转型用人实际,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力支撑企业实现环保型、科技型发展进程。其二,要立足化工核心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化技术人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其三,大胆采用职业经理人机制,把关键、技术要求高,突出产生企业效益的岗位采用市场化原则,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企业合理的人员结构。其四,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干部履职尽责。结合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进一步明确组织目标,并将组织目标与干部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确定共同目标,通过考核实施抓落实,并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赢。同时,我认为抓干部队伍建设,还需要培养干部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靠不断学习来支撑,靠联系广大一线职工来激活,靠勇于担当来体现。因此创造力的培养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第四、企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投入思维。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看一个企业能不能长远和健康发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不能坚持科技创新,即使有一时的效益,有较大的规模,甚至是高速的增长,企业也很难永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实现企业发展的新跨越。在企业科技创新中,我的思考有以下几点:其一,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本人带头亲自抓创新。要健全科技管理组织和科技机构,我们既需要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科技开发力量。没有科技管理,就不能延伸化工生产链,搞好化工产品科技开发。其二,完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的过程,是从企业决策开始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引进式研发、投资管理、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创新考核奖励办法,设置科技创新奖励份额,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重奖;修订科技人才薪酬,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使科技人员的收入高于企业平均水平,在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工资待遇的同时,还要积极为科技人才争成果、争荣誉、争地位,提供广阔的个人成长空间。其三,加强“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合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为整合资源提供纽带,为借力发展产业提供通道,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要找到合作对象和学习标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程。与专业院校、专业科研机构、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可以联合办学,培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可以联合成立科研工作室或机构,共同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也可以共同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五、企业变革转型的持久思维。
在正常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客户的潜在需求变化、政府的新政策等促使企业在危机中变革转型,及时做局部调整,优化组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优化和改良,实现效益提升或从原来的业态跨越到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还是另起炉灶,大破大立,用休克疗法在战略方向上实现大转移,实践证明都不是最好的转型办法。通过学习焦裕禄和杨贵的工作方法,让我认识到要坚定系统规划、结构思考出变革的方式,过程是关键。企业持久变革需要行动、方向、带头人、归属感、解决方案和结果,没有行动,就没有变革的需要;没有方向,就没有清晰的愿景共识;没有带头人,就没有决策层的支持和行动;没有归属感就不会有员工的参与;没有解决方案就没有相应的组织和流程;没有结果就没有绩效评估,那么持久的变革就不能成功。一个领导者要具备科学、艺术、信仰知识这三种要素,科学能让人辨别真假,是人的理性所在;艺术能让人辨别美丑,是人的感性所在;信仰能让人走正确的路,是人的灵魂所在。
其二,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环境里企业战略应该有怎样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实施节能减排目标等宏观政策的贯彻实施,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想确保经营成功,必须能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变化,权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不断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发展要求。其中,我觉得企业创新经营战略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经营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而且还取决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及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调整经营战略的能力。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就要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制定创新的经营战略,尤其是化工企业,必须加大向绿色环保型产业转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第一、建立化工企业生态圈的经营战略。
在当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我深深感觉到企业仅靠价格、质量、服务已无法赢得竞争的优势,仅靠自身的资源已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要把经营过程中的相关企业融入到一起,建立行业生态圈,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经营风险。在这里,我所提出的行业生态圈是一个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分销商直至最终的用户联成一体的功能性网络结构,从产品生产、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所包含的计划、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每个企业都是实现价值链转换的战略性相关活动的一部分,只有生态圈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比其竞争对手更出色地开展这些战略活动,才能取得综合竞争的优势,实现生态圈企业互惠共赢。
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对企业生态圈的理解以及如何建立生态圈,而且更取决于企业如何适应生态圈模式和抱团生态圈运营战略,协调一致的企业生态圈将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我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影响原材料供应商的价值结构或者改善企业与销售商之间的关系,有效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降低物流成本,促使企业、销售商与客户形成“三赢”局面。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深感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佼佼者,必须联合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及工艺革新、产品的终端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建立一个经济利益相连、技术互补、业务关系密切的企业生态圈,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第二、建立企业战略联姻的经营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无论是竞争的强度、方式、手段和策略,还是竞争的范围及结果都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在第一部分中我探讨总结了企业运营的五个思维:文化理念、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和变革转型,这些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提升,而我觉得只提高自身能力还是不够的,企业运营环境是市场,市场是一种无形的外部资源,因此我思考提出建立企业联姻的经营战略。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要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采用、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姻,这里我强调联姻不仅仅是短期合作,是技术、产品、销售等众多领域的深层次、多方位、长效性的互补优化,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三、建立企业品牌的经营战略。
随着化工行业竞争的加剧,品牌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品牌价值无形中已经成为顾客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众多企业已由传统的产品经营战略发展到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创造知名品牌,在企业品牌的建立过程中民营企业显得比国有企业更为活跃,这点我们不能否认,这或许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短板。因此,我思考建立企业品牌,并运用品牌拓展市场、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的品牌所传递的是企业对顾客在产品质量、价值、服务等方面的承诺,是顾客判断并决定购买的重要依据。虽然我们的产品是大宗商贸,但是现在诸多顾客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质量消费型发展到品牌消费型,这点在数码产品、服装、汽车等行业已经凸显很多年,我想不久的将来,化工产品必将成为其中一类,顾客不仅关注化工产品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化工产品品牌也十分关注。可以说谁拥有了化工行业知名品牌,谁就拥有了吸引顾客、扩大市场份额并在竞争中取胜的资本。企业品牌是企业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尤其是知名品牌具有较好的市场形象、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品牌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建立和培育化工企业品牌,提高品牌的价值含量,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队伍战略。
创新变革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是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高度统一。企业人事管理不当,强力的约束只会造成人员流失、员工缺乏敬业精神和对职业的忠诚,激励失效、绩效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等。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培育人、用对人、激励人,每一个在岗位上有造诣、有贡献的都是人才,用好你身边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建设一支良好的能给企业带来超值绩效的员工队伍有七个步骤:一是搭平台,制度留人比感情留人更长久;二是给掌声,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三是利益分配及分钱财,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也就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分配方案;四是另眼看,有用的就是人才,英雄不问出处;五是造风景,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感动员工;六是抓培训,不怕慢就怕站,找到路就不怕路远;七是找外援,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不为其有,只为其用”。根据以上七个步骤,制定三年或五年的人才战略规划,确实让有能力的人看到希望。
第五、建立新型的商业模式战略。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最大的启发是工作模式,焦裕禄在上世纪60年代,用红薯粉和面粉激励人民治沙地;杨贵用毛主席语录激励人民挖渠,用今天的思维看,他们采用了切合当时实际的工作模式。其实工作模式是一个组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这个系统组织管理的各种资源(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作业方式、销售方式、信息、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所处的环境、创新力,又称输入变量),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变量),因而具有自己能复制但不被别人复制的特性。今天,我们把他也称作商业模式。
作为化工企业的领导人,经过学习我认为必须要把商业模式战略提到至高位置,这个战略要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价值。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二是商业模式是难以模仿的。企业通过确立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对客户的悉心照顾、无与伦比的实施能力等,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比如,直销模式(仅凭"直销"一点,还不能称其为一个商业模式),人人都知道其如何运作,也都知道戴尔公司是直销的标杆,但很难复制戴尔的模式,原因在于“直销”的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极难复制的资源和生产流程。三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是脚踏实地的。企业要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道理,要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到,却并不容易。现实当中很多企业,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型企业,对于自己的钱从何处赚来,为什么客户看中自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乃至有多少客户实际上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反而在侵蚀企业的收入等关键问题,都不甚了解。
其三,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型的时代,企业生存如何实现基业常青?
如何实现企业基业常青,我想,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各行各业都秉承科学有序发展的要义,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越是企业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发展,只有发展了,前进的路才能明亮、才能越走越宽广。
第一、企业基业常青要立足于经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涵盖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等许多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实现基业常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作为地方GDP的主要贡献者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坚持 “科学发展观”十分必要。
一项技术不能持续支持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依靠在第二部分提出的企业品牌和商业模式来支撑一个企业发展。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它依靠品牌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受到全世界的欢迎。由此可见,企业缺少的不仅要有创造力,还要有持续的经营力。
第二、企业基业常青要立足于产品。
产品是我们赢得市场的关键,化工企业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加快传统化工向现代化工转变,生产出客户信赖、社会认可的产品。同时,也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突出发展化工下游相关产业和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从而提升化工产品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企业基业常青要立足于生态。
企业基业常青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二者存在着必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对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将有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而我国不仅要应对这些共有问题,而且要面对本国国情中,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水土流失等问题。这对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树立了严峻考验。我们要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环保的主体责任,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独特的盐湖资源开发模式,产品能耗小、污染排放少、环境负载轻,成为国家绿色矿山的标杆。
第四、企业基业常青要立足于转型定位。
企业变革创新遵循六个管理原则,那就是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精益管理、文化管理和自主管理。要清晰的给自己企业的转型战略定位。一是产业价值定位,也就是产业链中的地位,中国目前的产业价值一共有七种角色:加工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运营商、开发商和集成商,我们要做好的是从加工到服务的定位;二是商业模式定位,即盈利模式的定位,能不用自己的钱投资就不用自己的钱投资,常规理论: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优质客户,不常规理论:80%的利润来自于无数小客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定位那20%的优质客户;三是竞争地位的定位,尽量避免做行业“老大”,不把企业推向风口浪尖;四是发展空间的定位,不要急于扩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如何加强企业党建,夯实基础组织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阐明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实现路径中明确了,国企的产权属性是公有制,所以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目标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党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国企中通过党组织发挥作用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明确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而国有企业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中的基础力量,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水平,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用,在此,我思考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从严从实抓好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第一、要坚定信念、任事担当,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与魂,是多年来公司奋斗前行、发展壮大、战胜困难的法宝,必须传承和发扬。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固树立“抓党建也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改革全过程,坚定政治方向。以青海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的新思路,推动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抓实企业党建工作,推动公司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同时,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在企业党建中,做好顶层设计,使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党的政治灵魂,以“党管一切工作”为切入点,以“党建+业务”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两个核心”的总体要求,完善党委决策事项和规则,建立规范的议事程序,保证民主科学决策,全面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把党建工作要求纳入公司章程修改,健全“一层三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形成科学治理企业的合力,确保企业发展政治方向不偏离。
第二、要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中。
企业基层党组织是企业党组织的重要支撑,是党落实任务的工作支撑,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支撑。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意识,把基层党建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法制化、具体化。推进公司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维护企业安全生产和守住生态环保红线作为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提高企业利润上做好服务,以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战斗力,切实有效解决“两张皮”的问题。
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要从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做起,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委员会委员在职责范围内都负有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充分履职、全面履职,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时间精力到位、工作指导到位,委员会委员要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职责,既对分管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对分管部门的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负责,认真落实党建工作各项任务,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与业务分工管理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问责,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在完成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同时抓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为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做好党建基础保障工作。
第三、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企党建工作会议中,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论述了国企发展的规律所在,深刻阐述了国企党建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国企领导人提出五项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企业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管理人员肩负着国家经济安全、资源优化配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等重要使命,其领导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形象等。因此,提高领导能力,对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竞争力、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向纵深挺进,我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更趋多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各项科技信息项目也在不断应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各级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熟悉业务,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处于领导岗位,主动加强学习,努力熟悉业务同时也是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的基本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管理,加快煤化企业环保、可持续发展。要聚焦主业主责,推动与行业优势企业、科技强势企业、产业前沿企业的合作或实施重组。要加大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规范公司体内承包商、中间商等合作方式,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企业的生存规则是:一定要树立自己的信誉,要懂得取财之道比取财之术更重要,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一个人要飞得更高、更远,取决于身边与你同行之人,别老把利益最大化看得太重,要善于总结别人的成败得失,不要追求事必躬亲,要懂得让别人活着,自己才能有后路。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致力于企业加强社会责任、促进生态环境与协调发展为己任,要将企业经营活动强有力的“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加强对社会的使命感,强化环境责任意识,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把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同时应该按照市场经济本身发展的要求,立足国情,考虑到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在履行好自己经济职责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最终实现企业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