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袁一文
[导读] 摘要:水环境质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应对此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广州和时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1400
        摘要:水环境质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应对此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客观自然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主观人为活动因素等,并结合目前管理经验,对水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措施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改善区域水环境。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水生态保护
        前言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农业造成的污染日渐增多,倘若未能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会影响区域内水环境质量,对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相关人员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研究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加强水污染治理,分析影响水环境质量因素,能够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水环境质量污染的主要因素,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关注人类不正当开采活动对水生态造成的实质影响。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生产与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对水源的过多开采影响水体本身修复能力,造成区域河流断流,水体干涸等问题。
        现代生活中,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部分水源未经处理或处理净化不彻底便排入附近水体中,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破坏了水体自身修复能力,造成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此外,也考虑干旱地区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下降,影响水环境正常循环与补给。相关问题出现为地表沉降、生态环境破坏留下安全隐患[1]。
        (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分析自然环境对水资源质量造成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日渐增多,水污染问题严峻。同时,在分析客观影响因素中,对水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部分水质存在较为严重矿化和富营养化问题,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排放与居民生活污水影响,同时,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灌溉也是造成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相关人员应对此类客观因素提高重视力度。考虑区域内水生植物和附近植被损失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受到区域气候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存在差异性,在考虑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时,应考虑水文条件这一客观因素。实践中,相关人员应区分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水环境质量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干旱地区,考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应用,对水体生态质量形成的因素。
        (三)技术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考虑对水污染预防、监控和治理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往对水资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中,主要使用人工技术,通过人为干预,对区域内水生态环境进行检查,并且结合本地水生态治理经验对相关技术进行选择,因此,在水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新时期,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相关人员可使用远程监控技术,结合大数据与传感器对现有管理措施进行升级,有效改善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应用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对数据资源的发掘与应用,能够为水污染治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现阶段,分析相关技术应用现状,明确存在不足,缺乏适用环境和条件,并且部分人员未能对此强化认知能力,影响水生态监测、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展。
        二、水生态环境保护应用措施
        (一)加强水环境治理
        提升水资源涵养能力,加强区域水环境治理是保护水生态的有效措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水环境的科学治理,通过构建湿地,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防止发生水资源污染和破坏问题。对水源生态进行保护,调节局部环境,能够增加绿化面积,防止土壤沙化,对预防水土流失产生深远影响。
        水生态修复是利用综合措施,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将已经发生退化或损坏的水生态进行修复,达到或接近原有水平。相关措施应用有利于水体生物多样性与连续性,促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具体应用环节,水环境治理一般分为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两种。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理方案进行合理应用。例如,针对生态缺损较为严重的地区,需要使用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而对于生态环境现状较好的地区则可使用自然修复方法,实现水生态自行修复。
        目前,对本区域内存在的水生态污染问题,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设计了以下修复方案。首先,是种植水生植物,对植物品种进行合理选择,并且注重水生植物搭配,达到修复目标。其次,选择合适时机养殖水生动物,提倡乡土品种应用,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本流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在水环境治理中,相关人员注重对现有方案进行升级,关注水生群落结构优化。经过干预,区域内水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实现“绿水青山”治理目标,效果如图一所示:
         
                            图1  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二)污水处理与循环
        在水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关注城市污水的排放与处理,以促进水生态系统循环的方式,优化治理结构。居民生活污水是水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研究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方法,通过强化管理和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对污水的有效处理,防止生活污水对临近水源造成污染。污水处理措施应用不仅改善了水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水环境场景,有利于人们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工作压力。
        实践应用环节,为提高水资源开发程度,对现有水环境进行治理,提出布置水体景观和其他人造场景这一策略,如湿地公园、假山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污水处理中,需要关注水循环,通过沉淀与净化等多道程序将处理后水源用于景观灌溉和湿地保护中。
        (三)使用节能减排技术
        节能减排技术也是水生态治理的关键措施,相关人员应加强研究,对最新的政策理论进行学习,并且关注企业污水减排与最新生产技术应用等内容。节能减排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十分重要,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是新能源推广与新技术应用[2]。例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有效减少了传统能源使用频率,降低污染排放,减少污染。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是重大项目,日常管理中,应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对全行业进行严格要求,尤其是对工业废水的排放。实践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现有污染治理方案进行调整,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对污染源的监控与管理。例如,在水生态的治理中,应使用网络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对数据库进行丰富,使得污染防治能力获得本质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在水环境的治理中,应注重对现有技术进行更新,关注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各项因素,目前影响因素主要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方面进行界定。为促使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达到理想控制效果,对现有理念和技术进行应用,可采取措施主要是水生植物种植、污水循环处理、节能减排政策落实等。
        参考文献:
        [1]刘艳冰,许文娟.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v.32;No.166(05):205+207.
        [2]祝琦彦,吕诗彦,牟春宇.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6):190-1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