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王震
[导读]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给道路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的同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损失,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圳市正堡实业有限公司  518118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给道路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的同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损失,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更加重视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管理,积极探索优化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的策略。本文探讨了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引言
        道路运输是指以道路为运行基础,以站场为作业基地,以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实现旅客和货物空间位移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道路运输行业经营包括道路旅客运输(班线客运、旅游客运)、道路普通货物运输、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道路货物运输场站、汽车客运场站、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出租汽车营运、汽车租赁和机动车维修等多个类别。由于具备较强的公众性、网络性和外部性,导致道路运输行业始终是世界各国政府监管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分析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现状,研究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足够的认识
        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驾驶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较薄弱,对安全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没有做到足够的防范措施。在道路运输安全与经济效益有冲突时,会选择经济效益。在运输行业的管理人员中,一部分人员由于侥幸心理,对一些明显存在着问题的运输企业纵容;企业管理人员为了经济效益,对安全管理规定和章程漠视,放纵超载行为,纵容疲劳驾驶等。
        2.安全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
        虽然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部门制定了详尽系统的相关规定与章程,但是,大部分运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做到很好的执行与落实,企业的日常基础工作不扎实,企业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些行业标准不达标,做不到定期检查与管理。
        3.管理人员不够重视,投入不足
        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管理人员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一是作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单位,企业投入的资金不足,不足以支撑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二是管理部门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护栏、安全标志标线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三是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成本等原因,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对运输人员的配备,车辆的维修与管理方面投入不足,重生产效益,轻安全意识;四是部分企业将一些培训工作流于表面,只作为应付上级或者管理部门监察之用。
        4.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运输企业多、分散、规模小、资金薄弱,在安全保障和低于风险方面能力很差,而行业管理部门对这些企业无法做到有效的监督。同时,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奖惩措施不够完善,各种规章与标准和企业的安全联系不够密切,导致了企业忽视了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二、全面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效举措
        1.应该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严格的处理违章等行为
        为了保证道路运输的安全性,应该对驾驶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确保驾驶人员能够严格的按照交通规章制度来行车,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进行安全教育,确保道路运输人员能够遵守交通规则。随着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等现象的不断增多,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要严格治理各种违规驾驶的行为,因此要依法依章对于违法驾驶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运营管理部门要从源头进行排查,坚决取缔非法改装等行为,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
        2.加强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在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时,首先应该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另外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竞争秩序。通过加大安全生产责任的细化和落实。提高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性。

比如要组织管理部门对运输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和制裁。同时要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抽查或者是定期检查,确保运营车辆的正常性能,对于不满足安全运输标准的营运车辆要及时的进行修理和更新,通过加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运输的安全性,减少运输过程当中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隐患,提高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
        3.提高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推进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时,有必要提高运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其安全运输意识,通过进行从业人员培训和教育,确保运输人员能够掌握住道路的操作技巧以及安全运输的常识,及时的应对各种突发问题,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性。部运输服务司将组织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专项督导,完善诚信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从业人员信息化建设,发挥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作用,加强从业标识管理,继续实施亮牌作业,研究推进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机动车驾驶证“两证合一”,深化开展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4.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随着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运输业务繁忙,加之各类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等,使得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当事故发生后,若相关及时响应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及时救援工作,对减少事故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若想快速获取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及时开展救援以及处置工作,必须要结合实际构建安全事故报告以及应急处置工作机制。道路运输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职,做好各项工作部署,保证安全事故处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明确安全事故报告时间节点以及内容等,优化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完善事故应急处置,进而保证安全事故得以有效控制。
        5.加大对道路运输企业的监管力度
        按照国家、省、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文件,分模块、专人负责梳理行业政府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依法依规办事,另一方面加快行业管理政策研究并精准落地实施,保障道路运输有序发展。各级主管部门要积极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做好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以及日常安全监督检查等工作。充分利用营运车辆年审以及诚信考核等节点,做好安全生产事故报告的规定以及要求告知工作,使得企业以及驾驶人员能够了解。除此之外,道路运输以及城市客运经营者必须要认真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好企业应急预案的修订以及完善,通过日常学习教育以及驾驶员继续教育等方式,做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要求以及其他内容的告知,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事故处理效率,减少事故的损失。
        6.动态监控,加强考核
        针对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客运班线和危货即“两客一危”车辆的运输管理中,融入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变“人跑”为“数据跑”,变“群众跑”为“我们跑”,及时掌握企业变更情况,方便后期监管。充分发挥道路运输重点营运车辆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督促道路运输企业落实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控的主体责任,保障联网联控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同时,建立抽查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信息纳入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安全评估的内容,作为线路招标和新增运力等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企业纳入重点安全监管对象,增加抽查比例和频次。对抽查未见明显整改的,各区道路运输机构应进驻企业辅导整改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根据交通安全法规和应急处理方法,准确分析交通安全方法,分析预警规则,妥善处理相关应急内容,积极开展有效的交通安全运输体系建设,推广综合治理措施,落实责任制。执行能力标准,加强服务,按照全方位的交通安全管理行为方式,不断完善交通行为管理,积极扩大综合能力建设水平,以有效的安全意识为标准,不断提高交通综合管理的发展水平,实现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等.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8):106.
        [2]孟明,左琳,等.浅析北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2):215.
        [3]肖殿良,田雨佳,等.公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16(1):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