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摘要: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尤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本文意在通过改革前后的比较分析,发现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过程中尚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推进;对策建议
为加强和完善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德州市委党校与市委政研室成立联合课题组,于3、4月份分别与德州市卫健委、市疾控中心和德城区卫健局、德城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进行深入座谈,并于10月份再次与市疾控中心就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推进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大半年的跟踪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推进情况
(一)重视升级,财政投入大幅增加
疫情期间,中央、省、市财政部门补助疾控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资金2830.9万元,其中拨付186万元用于市疾控中心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仪、高压灭菌器等设备购置和一线人员补助;拨付800万元用于各县市区购置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及耗材;中央、省、市财政部门陆续拨付各类新冠疫情防控资金(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1844.9万元,用于购置检测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采购应急物资等,充足的资金保障提升了全市疫情防控能力。
(二)增编增岗,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调动
一是增加机构编制。2020年5月,市委编委印发《中共德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健全完善全市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和调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职能编制等事项的通知》,健全完善全市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市委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疾控中心实体化运行,加挂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牌子,核增中心事业编制30名,调整后,市疾控中心事业编制共计131名。
二是增加岗位设置。制定《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推动岗位设置工作,优化中心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提高中、高级职称数量。市疾控中心作为科研技术机构,现有在职在编职工1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91%,9月份,聘任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0人,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重大疫情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质的突破。目前,市疾控中心建有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3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面积115m2,配有3台核酸检测仪器,4台核酸提取仪,近期已经着手招标采购核酸检测设备1台。11家县级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总面积1365m2,配有核酸检测仪共计16台套。目前,全市疾控系统单日单检最大检测量可达15200份,设备采购到位后预计将达到20800份。
二是加大自主招聘力度。9月份,市疾控中心和市委重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招录各专业人员18名,其中硕士6名,本科12名,其中“双一流”毕业生2名。
三是积极推进人才培训培养。6月份起开展“疾控大培训”,10月份举办全市疫情防控师资培训班,通过现场授课、视频培训、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展开,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培训17期2000余人次,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储备技术力量。
四是整合公共卫生优势力量。全市疾控系统组建成立了现场流调、标本采集、核酸检测、疫情消杀等4支750人的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加强联动配合,形成防控合力理。
五是核酸检验人员实现质的突破。市疾控中心现有核酸检测应急队员19人,县级疾控中心核酸检验人员47人,通过参加5轮次国家、省级线上培训和市级7轮次核酸检测技术培训,66名核酸检测人员全部具备检测能力。
(四)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推进
一是市疾控中心积极谋划,筹措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目前已经启动政府招标程序,建成后的指挥系统将实现市、县两级视频会议、培训、疫情研判、会商等功能,打通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络沟通渠道,减少县级工作人员的聚集和来回奔波,提升疫情防控等工作效率。
二是逐步实现“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全覆盖。
计划分3年逐步实现“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全覆盖,经过请示协调,已成功将“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纳入2021德州民生实事。
(五)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推进
10月份,由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和省大数据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鲁卫疾控字[2020]13号),对近三年各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市疾控中心目前正在对照省方案要求,认真梳理建设差距和不足,并配合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着手起草符合我市市情的市级具体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德州市疾病预防体系改革过程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岗位吸引力不足。调研发现,德州市连续5年计划引进博士研究生均未能招聘到位,2016—2019年计划引进优秀毕业生人才12名,实际引进仅4人。2020年市疾控中心计划通过重点高校人才引进、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向社会集中公开招聘等途径招聘专业技术人员42名,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岗位报考人数不满足比例要求而被核减,仅招录到位18人,不足计划招聘数的43%。
二是缺乏合理薪酬机制。虽然市疾控中心增加了编制和岗位,但还是没办法解决“留下来”的问题,而合理的薪酬机制是加强疾控系统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根据3月份的调研,疾控机构人员薪酬与同级医疗机构薪酬待遇差距较大,一个同年资的疾控人员与同级别综合医疗单位同类人员比,收入相差1—3倍。如何从薪酬机制上彻底解决队伍建设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
三是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尚未达到标准要求。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卫计委《关于印发山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鲁编办发〔2016〕5号)文件要求,德州市疾控中心应配备编制189名,县市区应配备编制912名。调整后,市疾控中心事业编制共计131名,尚不足与德州人口相当的聊城市、泰安市改革前的核编数量(分别核编157名和171名)。
四是智慧化建设工作推进尚不足。一方面,疾控系统与医疗系统信息共享机制较差,医疗机构信息孤岛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综合分析利用。另一方面,“智慧门诊推”进的步伐还可在快一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群众疫苗接种意识不断提高,流感、肺炎及尚未上市的新冠肺炎等疫苗接种需求激增,现有的门诊信息化程度不足,多数仅能实现排队叫号,不能实现网上预约、缴费、查询等功能。
三、进一步完善德州市疾控体系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绩效评价机制,提高岗位吸引力。第一,提高疾控中心引才自主权,如对学历要求为博士研究生的岗位以及部分科室急需的紧缺型人才(硕士)放开开考比例或不设置开考比例,简化招聘流程。第二,改善疾控从业人员薪酬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工资待遇,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以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是进一步落实人员编制和岗位管理。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编与空编补齐,按照《关于转发<山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的通知》(德编办〔2016〕81号)确定的标准,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统筹安排用编进人计划,重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人需求。根据职责要求和工作需要设置工作岗位,使其能够满足增强机构运转效能、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水平的要求。合理优化提高市、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按需设置中、初级岗位。
三是构建“智慧疾控”。参照省级规划要求,建设公共卫生主题数据库,实现疾病与健康监测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实时共享,提高加工处理与反馈利用效率。探索建立症状监测、多点触发机制,构建传染病疫情防控大数据体系,提升疫情预警水平和调查追踪效率。加快推进智慧预防接种门诊信息系统建设,健全流程可追溯机制,优化预防接种服务。
四是进一步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第一,综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服务人口规模、重大疾病与传染病流行强度与风险、现有基础和功能定位等多个维度,编制与我市市情相适应的疾市、县控中心分类分级标准。第二,改善基础设施。按照满足基本功能、兼顾未来发展的原则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改扩建。保障疫苗储藏、常规实验、特殊实验、业务办公、教学培训用房以及配套设施的需要。第三,规范实验室检测。统筹规划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培养和变异监测等实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建成2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开展核酸检测能力。配齐配全与区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化检验设备。
2020年11月18日
作者简介: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杨书芳,法学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