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郭晓彤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郭晓彤
[导读] 摘要: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稳步发展背景下,如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供配电系统综合管理有效性,为人们生活生产提供优质电力服务,成为当今社会探究热点问题之一。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无棣县供电公司  251900
        摘要: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稳步发展背景下,如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供配电系统综合管理有效性,为人们生活生产提供优质电力服务,成为当今社会探究热点问题之一。其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作为先进技术手段,在国防、农业、工业等领域均有所应用,是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等技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具有实时高效、安全稳定等特点。本文通过探析电气自动化控制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方略,以期发挥技术优势助推供配电系统稳健发展。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中不断增加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先进的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完整、系统地收集电力配电网的实时数据、各项参数及地理信息等,构建更加规范和完善的自动化系统。当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设备可以自行检测并将管理功能自动开启,及时监测并保障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本文针对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结合当前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与不足,提出合理运用配电网系统资源、及时更新技术设备、研发新型装置、优化监控平台以及构建集中管理模式与强化配置自动化技术信息搜索机制等有效策略,为配电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进一步高效应用提供可行性建议。
        1电气自动化控制在供配电系统中运用的关键
        (1)标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与供配电系统运行均需电气设备作为支撑,加之电路辐射及设备之间可能相互干扰,容易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成效。基于此,技术人员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前需了解供配电系统运行需求,并根据国家规定、行业要求率先制定控制标准,确保设备配置合理、线路稳定、参数有效,在供配电系统中具有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2)和谐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设备不断发展,如何选用综合效益达标的控制手段,成为供配电系统高效运行重要条件,为此技术人员需从电气自动化控制与供配电系统的关系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关注控制手段在该系统运行进程中的经济效益、运维成本、管理难度等各个方面,确保系统与控制手段相辅相成,现有条件能支持电气自动化控制发挥作用,在和谐统一前提下成为供配电系统一部分,使该系统更为健全。(3)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在供配电系统中需具有发展性,主要源于有关技术与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若在升级优化进程中大肆改建无疑会追加系统运行成本,不利于该系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技术人员遵循预见性、前瞻性理念,在规设系统运行方案进程中引入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趋势,使配套信息系统、设备元件能为全新控制手段的运用提供条件,继而持续提高有关技术手段运用标准,达到推动供配电系统与时俱进目的。
        2问题与不足
        当前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1)新型自动化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在设备出现故障或老化破损后,未能予以修复与更新,仍然在电力系统中予以应用,极大影响了电力网络信息的传输质量与传输效率,导致电力系统传输功能滞后。与此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将老旧设备与新设备结合使用,在运行能力方面,两者的运行逻辑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自动化的判据不准确,经常出现故障问题,最终导致配电网正常稳定运行无法得到保障。2)在设计配电自动化系统方面呈现单调性。提升电能输送作业的安全可靠性是自动化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功能,但从实际的发展现状来看,影响其数据输送效率与质量的外部因素已产生转变。在开展例行检查的工作过程中,配电网普遍会发生停电问题,延续时间也较长,与因故障而引发的停电现象相比,其停电时间远远超出。


        3配电自动化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3.1“三盲”问题的解决措施
        “三盲”问题的出现大多是因为技术人员不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盲目追求。应当从人员入手,着力提升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技术人员增加时间和注意力的分配,做好供电结构研究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技术设备进行检测和诊断,避免出现实际和标准不符的现象。“三盲”问题存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中会对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满足当前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的要求,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此类问题,增强系统结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工程建设当中,应该综合考量技术性要素和经济性要素,防止盲目追求高级应用对工程建设成本造成的压力。应该加强对供电结构的深入分析,了解本地区的用电实际需求,保障配电自动化装置高级应用数量的合理性。高级应用的设置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化诊断与监测,增强与工程现场的契合性。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加强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增强其实际应用效果。为避免对大型主站的盲目应用,技术人员应该对比主站建设规模和配电自动化系统5年内的工作量,确保其可以满足工作实际需求,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化利用。技术人员要制定清晰的自动化装置管理目标,实现对“三遥率”的提升,明确三遥在系统中的具体影响,完成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3.2遥控问题的解决措施
        电网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们应当改变看法、端正态度,了解到个人与推进配电自动化装置遥控控制模式实用有着莫大的联系。技术人员应该转变自身的保守理念,提升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信任度,充分发挥个人在电力运行中的价值和优势。加强对配电自动化装置的深入了解,明确其工作原理与方法,防止工作质量和效率受到遥控控制模式的影响。技术人员应增强对配电自动化系统遥控控制模式的适应度,实现对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满足电力工作的实施要求。要对各类设备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正确安装和调试,增强其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在日常工作当中,技术人员应该加强与遥控模式的相互磨合,防止过于谨慎而使得系统自动化功能受到抑制。当技术人员意识到自动化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后,自然能够放开手脚,逐渐适应遥控控制模式。
        3.3分工问题的解决措施
        应当始终坚持做好体系管理分工工作,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现实中各部分在遇到问题时会互相指责,严重影响管理质量。为此要加强各部分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配电自动化运维体系管理分工工作,确保技术人员静心交流,共同建立一套配电自动化运行设备检修方案,当出现问题时严格按照方案行事。各部门人员还要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与讨论,不断优化系统。为了防止在运维体系中出现混乱局面,应该明确各部门与人员的职责,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实现对各项工作的约束管理。在设备异常问题的检测与分析过程中,应该加强配电运行维护部门和通信运行维护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增强工作的协同性与联动性,实现对问题的快速处理。要对各部门的职责详细规定,防止相互推诿造成的技术问题,促进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增强配电自动化系统设备检修方案的合理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配电系统中开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活动具有确保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节约系统能耗,持续革新该系统积极意义。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不断学习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手段基础上增强电气自动化控制功能性,如监测功能、自动控制功能、保护等功能。从实际出发加大电气自动化控制手段创新力度,不断引入新模式、新技术,如PLC等。技术人员还需完善电气自动化控制体系,革新管控制度,敦促、指导、帮助技术人员科学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功能,继而达到提高供配电系统运行综合质量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丽.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运维技术分析[J].通信世界,2019,(11):227-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