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邱潭生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深圳电气科学研究院  51810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大规模地环境监测需要实时有效的进行反馈,以方便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理。因为环境监测跨地域比较大,范围也比较广,所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通信网络,实现数据快速共享,能够大大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同时通过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还能够大大将质量提升,所以将信息化监测进行大面积推广,改变环境监测的生产关系,让监测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做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措施
        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环境监测大数据是发展主旋律
        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新时期,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使得相关环保机构收到了海量环境信息数据,也可将其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后的先进技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数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速度快、精度高等五大优势。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合理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保证跨部门、跨地区可开展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当下,国内环境监测机构正在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为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相关部门逐步出台了全国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标准,涉及范围包括土壤、大气、地表水等。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保证环境数据信息的共享,这是切实实现环境信息大数据价值的必要举措,对国家环境监管工作的落实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公众参与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特征
        环境监测的发展中,公众参与是标志性特征,考虑到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高、机密性等特点,公众参与具有较大的困难。政府进行信息公布中,可构建相应的信息反馈拼图,保证公众一方面拥有环境监测结果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还可享有参与权、监督权。换言之,未来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朝着实际需求的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环境监测从信息提供向信息服务方向的转变。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公众在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职能和反馈作用。完善政府和社会沟通的平台建设,努力打造环保网站,经由网站可为公众创造更易获取信息的渠道,保证大众可以积极进行个人建议的反馈,并加强多元化公众意见收集平台的搭建,保证社会公众逐步发展成为环境管理者。此外,科技进步后,环境监测仪器逐步得到优化,便携式设备和仪器的广泛应用,使得政府逐渐从全权负责转变为新模式,即政府主导、社会大众参与的新模式。当下,由于智能终端设备的完善,环境监测软件越加丰富,如“污染地区”app软件,可实时进行废气排放企业的数据查找,随时进行企业污染状况的查阅,从而更好的发挥大众监督作用,促进新型环保理念的形成。
        3.智能技术加速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利于物联网技术相关人员可获得及时、准确、动态的监测数据,从而实现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借助遥感、红外、传感器等,可优化环境信息监测效果。污染源的自动监控便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可充分合理的进行污染源数据的采集、传输与报警。从而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优化。如内蒙古地区的“三位一体”环保监控平台,便是建立在物联网技术之上,可及时进行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包括在线监视、工况监控等,经由多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要求。江苏地区,借助传感器、卫星遥感技术等完成了太湖水域的监测,该监测体系的建立充分展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理念中发挥的重大价值。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价值。可实现精确化监测,利于环境监测的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云计算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服务群基础之上的技术,利于构建规模较大的数据体系,经由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保证不同用户获得相应的资源条件。当下云计算的发展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此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经由高空卫星定位方法可快速获得影像信息,从宏观角度了解监测区域的实际状况以及环境变化趋势。


        二、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问题
        1.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根据笔者对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发现”信息孤岛”现象是其目前面临的最普遍问题之一。”信息孤岛”现象是指环境监测部门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情况。在办公自动化、污染源自动监测、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在项目初期的立项过程中。信息系统,从而造成孤立运行。从实践来看,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一旦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工作产生严重影响:第一,由于信息系统中各业务模块之间不能共享数据,会导致系统中很多分析决策工具无法使用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受信息系统不同业务模块数据不能共享的影响,当一个部门需要到其他部门开展某项工作时,只能采用手工导出复制的方式,然后将数据导入自己的系统,供中方使用。这不仅会大大增加工作量,还会影响工作效率,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第三,环境监测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不同,这使得相同的数据在存储中有不同的格式,从而导致一致性差。
        2.环境监测数据利用不充分
        结合实际,环境监测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其现阶段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单位在建立环境监测网时,对所获得的监测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缺乏认识。信息系统,这不仅导致他们直接向上级提交监测数据,但也导致系统不具备数据的深处理功能。以这种方式,这必然导致其编制的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缺乏实质性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主要的环境问题。
        3.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滞后
        受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往往是困难的,另外,环境监测部门缺乏相应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所以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部门大多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一些专业企业进行开发。但是,结合实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开发企业与环境监测部门对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不同理解。以及两者的不同角度,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往往因内容范围的不断调整或变化而滞后。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首先,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并且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进行传达。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让各部门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将精力放在信息化建设上面去,业务需求量固然重要,但是不要本末倒置,一味追求业务需求量而忽视了信息化的建设,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要注意技术化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新的理念去吸收一些高技术人才,为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还可以通过对老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举办交流大会、交换学习心得等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因为老员工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即使招聘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也需要人带着他们去实践和学习。并且通过制度考核等方式促进他们对技术的掌握,激发他们对技术学习的热情,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之后,才能更快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最后,就是要加强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控制。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设计时本身存在问题,将成为建设的一大阻碍。所以在项目进行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风险的评估,项目的动态管理与监测系统等,最大程度上降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让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
        结语
        在环境监测中完成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也是高速发展时代必然的趋势。通过对一些制度的完善、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建设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建设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早日实现环境监测全面覆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健平.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地球,2013,(6):182-182.
        [2]刘孝富,刘柏音,孙启宏,等.我国环境监察执法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环境保护,2020,48(1):64-67.
        [3]叶锴,李京.浅析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8):89,92.DOI:10.3969/j.issn.1673-2251.2014.08.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