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威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郑威
[导读]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与过去单一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当前的污染问题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各种新型的污染物其污染威力更大且污染的持续性更长,这种情况下大大增加了环境治理的工作难度。
        清远市高迪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与过去单一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当前的污染问题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各种新型的污染物其污染威力更大且污染的持续性更长,这种情况下大大增加了环境治理的工作难度。因此,本文从环境监测技术入手,分析了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对策
        一、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实验等技术方法,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测或测定,测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一种技术手段。
        1.2环境监测的目的
        开展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有关部门对目前环境的质量和未来变化趋势有及时、准确的预估,把握未来环保工作的总方针。除此之外,环境监测工作还能够为地区的环境治理、保护、规划以及污染源的排查和控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其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以目前实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为准则,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当前环境状况进行评估。
        ②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追踪查找污染源,为实现有效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帮助
        ③对当地环境的历年数据,进行积累、汇总整理,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数据。
        ④为制定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环境治理标准、环境保护法规等提供参考。
        1.3环境监测的分类
        1.3.1按监测对象分类
        环境监测主要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排放浓度监测。其中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以几个部分:
        ①地表水环境监测;
        ②空气质量监测;
        ③声环境质量监测;
        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1.3.2按监测目的分类
        (1)对指定的环境监测项目进行长期追踪监测,不仅要熟悉当地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还应该及时对环境治理工作的效果做出评估,以了解环境标准的实施情况并做出适当调整,从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监视性监测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最普遍的工作,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作。它包括以下几个任务:
        ①监测环境质量(监督监测当地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噪声强度等各方面的数据)。
        ②监测污染源(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等)。
        (2)应急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环保部门要求进行的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等,这些都称之为特种目的监测,也成为非常规监测,其内容方式等都不固定。
        (3)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监测物质的研制等,这种类型的监测称之为研究性监测,此类检测是我国监测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二、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监测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大部分环境监测实验设备不够健全、环境监测技术和相关的检测系统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以某市的环境监测部门为例,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中,过多依赖人工,对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仪器应用不够,例如,在对区域土壤环境进行检测时,有关土壤养分的检测需要利用养分速测仪,然而该部门的养分检测仪器较为传统,尚未实现对先进的手持式土壤养分速测仪的实践应用。
        2.监测结果不够理想
        实践中,检测结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分析不到位,部分环境监测机构甚至采取单因子评价的方式,对区域环境做出评测。可想而知,其结果差强人意,也未能真实反映目标范围内环境污染的实际程度。其次,环境监测频率不高,监测机构受到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在开展监测工作中,未能实现最佳的检测结果,也很难真实表现出当地的环境质量问题。

最后,检测指标的针对性不足,由于区域内各地点的环境要素不同,相关的污染程度和控制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技术人员采取不同方式的环境监测技术,然而实践中,检测项目与当地实际状况不匹配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环境检测结果不够理想。
        3.监测体系尚不健全
        检测体系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检测技术不完善方面,现阶段,环境污染物的采样与分析方法不成系统,各检测项目在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先进的环境检测技术方案未能做到贯彻落实。同时,针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也未能建立完善的监督与管理体系,使得检测技术的应用缺乏必要保证。此外,由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样品采集、分析、处理和保存过程不成体系,不利于检测项目的开展。
        三、改进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对策
        1.加大监测的重视程度
        技术的进步是环境监测变得更加快捷且效率。基于此,监测管理人员应加大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熟悉与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有的放矢依照相关实际标准开展环境监测的工作,在保护环境时,监测人员应按照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监测。与此同时,技术人员应利用相关环境监测机构,搭建起一个可监测的生态环境,并通过政策法规将监测技术彻底落实,进而改善周遭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实际监测环境时,数据的作用极为突出,监测技术人员在提高监测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监测工作中的数据。而通常在重复性的实验中收集数据,在收集大量数据后,技术人员应对其进行充分的整理与分析,并通过其规律探究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而找到改善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办法,彻底完善周遭环境。
        2.更新监测设备
        在更新监测设备方面,基于监测设备的重要性,首先,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应提高对监测设备的认识,成立相关设备保养与维护部门,以实现对监测设备的科学化管理。其次,相关技术人员检查环境监测部门的所有设备,若出现问题,可进行修复,如果仍然极难运转,应将其置换。利用监测管理系统中的资金,从国外购置一批全新的监测设备,与此同时,实验站中的硬件设施也要及时更新,使其基础设施适应先进监测设备,数据准确、有效。最后,在监测设备完成使用后,应及时检查其技术与性能是否稳定,若发生故障需立即维修,并定期对所有的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更新,从而加强环境监测的效果。
        3.完善监测管理体系
        实施环境监测时,应设置完整的监测管理体系,一方面,我国应加大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在技术研发方面,监测技术人员需学习外国优秀的监测手段,如规范化、科学化的监测因子技术,在学习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与监测。另一方面,由于该项工程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因而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无论是监测设备,还是监测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通过资金完善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此外,在设备或仪器校对方面,也需有专业的部门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应定期校对仪器或设备,进而提升其精准性,避免出现数据偏差的情形。与此同时,监测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技术准则或标准,监测技术人员依照该标准严格执行环境监测。有关部门还要对监测技术积极研发,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发挥创造力,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成效。例如,北京市某环境监测中心设置环境监测体系,为保障该体系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关部门对该部门注入了较多的资金,环境监测部门利用资金,置购了先进的设备、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人才,搭建了科学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提高了监测水平,改善了周遭的生态环境。
        4.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应有较为专业的技术素质与极强的责任心,才能顺利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机构可与部分培训机构合作,监测技术人员在培训机构中学习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巧,并利用刺激性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训期间,监测技术管理人员可不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技术考核及实操训练,监测人员应利用此机会加强监测技术与实操能力。虽是训练,但仍要按照专业的技术标准执行监测,基层监测人员不但要掌握正确的环境监测技术流程,还要充分发挥出其钻研精神,针对该技术的不足之处,也需及时修改并完善。企业内部的监测员工也要不断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其操作经验,在每日培训完结时,每名环境监测员工都应针对学到的内容分析、总结,并将其分享给其他员工,若出现问题,及时发现,降低工作时的风险,从而改进自己的综合能力与技术水平。
        结语
        当前社会中,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因此我们对环境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环境检测技术作为环境检测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我们应该保证其实施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环境检测技术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并抓紧时间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环境检测技术管理体系,让环境检测技术在具体的环境检测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最终实现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大计。
        参考文献:
        [1]潘利飞.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34):170-171.
        [2]沙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建材•装饰,2019(19):187,190.
        [3]张学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9(27):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