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 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6期   作者:段素芹
[导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迎来了新的发展
        段素芹
        巨野县城乡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山东 巨野 2749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迎来了新的发展,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土地基情况,软土地基本身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软土地基性质不一,有针对性地选择处理技术至关重要。因此,对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软土地基;市政工程;处理技术
引言
        市政路桥工程能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市政路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由于软土地基问题导致施工进度延误,还会降低施工质量,增加施工支出。所以这时需要对软土地基施工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实际施工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提升路桥施工效率。
1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就现阶段市政工程建设情况来看,其遇到的软土地基较为常见,对实际工程顺利开展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也推动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当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并从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也趋于成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市政工程的顺利开展。但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针对性亟待加强:虽然现阶段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不同的市政工程建设中均有所应用,但其实际应用的针对性有所不足,实际应用存在盲目性,无法针对具体的工程施工特点选用适宜的处理技术,实际应用效果受到限制;②缺乏相应的检验手段:在市政工程施工处理时虽然可以借助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对实际的施工环境加以优化,但在某些重要环节的处理上因为缺乏针对性的检验技术,导致实际处理质量不可控和不明确;③地基处理质量没有与地基处理技术相挂钩,而是与市政施工单位的能力和施工机械先进性保持一致。除此之外,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理论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经常会出现与实际施工工程不相匹配的情况。
2市政路桥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意义
        软土地基在路桥施工中有着广泛应用,这主要是由于软土地基具有一定的施工优势。软土地基成分包含软黏土、有机土、泥炭和粉粒,但是软土层下部水位较高,若水位接近施工材料,施工材料就会受到腐蚀,降低其实际性能,甚至还会使市政路桥工程产生大规模沉降。软土地基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的使用会导致路面开裂,如果路基稳定性较差,那么就会干扰到大众的行车安全和行车稳定性。另外,软土地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产生凹凸不平的现象,影响路桥工程的实际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作用。
3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3.1?胶结材料处理技术
        可对软土地基进行胶结材料的处理,利用软土土基含水量高的特点,把其与胶结材料拌和。通常施工现场会在软土土基中混入水泥砂浆,由于软土本身的含水量较高,施工人员应注意水泥砂浆配合比的选用,确保软土地基处理的有效性,提升地基的力学性能。部分房屋市政工程中也会融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胶凝材料,将软土地基转化为复合型地基,进而提升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改善地基的化学性能,确保混凝土基础不被腐蚀,进而提升整体房屋市政工程的稳定性。胶结材料处理技术在施工现场运用得较为广泛,具有代表性的有灌浆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注浆法等。其中高压注浆法技术要求比较高,通过高压设备将浆液喷出,突击软土将其冲散,使高压浆液与原软土土基充分融合,凝结硬化后提升原软土土基强度,提升地基基础结构强度。
        3.2强夯技术
        当地基属于陡坡路堤地段或边坡高度超过20cm时,需使用强夯法。为了保证强夯质量,需选择恰当的施工参数和工艺,应对实地情况实施考察和试夯。

同时要在6~8m的范围内开始第一次强夯施工,每隔6m强夯一次路堤。在实施强夯施工时,需把适量的砂土混到饱和度相对较高的土质中,从而顺利实施强夯。一般每一轮夯击次数在3~5次,夯击点保持在10m的距离,夯锤重量在12t左右。依据正三角形位置对路堤进行强夯,每次前行中单点保持在1~3级左右,落距在1.5~3m左右。强夯法对设备要求不高,成本较低,施工周期较短,在软土地基施工中应用较为普遍。
        3.3排水固结处理技术
        在市政工程软土地基施工处理中,排水固结法的应用可以较好地实现对于含水率较高区域的优化处理,促使该区域的整体稳定性得到提升,不容易因为含水过高问题产生变形现象。结合当前市政工程软土地基施工处理中较为常用的排水固结方式来看,主要有砂井法、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等,需要相应施工技术人员结合不同施工现场实际状况进行优化选用,在提升施工便捷性的基础上,确保最终软土地基改良效果符合要求。砂井法的应用主要就是借助砂土在原有软土地基中进行布置,形成砂井排水通道,在形成通道后,可以借助恰当的促排方式,有效降低软土地基的含水量,发挥优化地基结构稳定性的效果。相对于原有地基结构,砂井的构建可以明显提升排水速度,固结效果较为理想。堆载预压法则是在构建良好的排水通道后,在软土地基的恰当位置进行预压处理,利用合理的重物予以堆载,以便形成较为适宜的作用力,进一步提升排水速度,在检测软土地基区域的含水量达标后,可以逐步去除堆载物。真空预压法则主要是围绕软土地基进行隔离层的有效布置,促使相应区域内的水分和空气能够排出,在相应泵设施的准确作用下,不仅排水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还可以优化最终排水效果,但是需要围绕真空区域进行合理布置,解决操作层面的隐患。
        3.4土壤置换术
        如果在市政路桥施工中软土地基出现了塌陷变形和错位的现象,那么就会对整个路桥工程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在施工前期与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大量使用稳固地基技术。土壤置换术在使用的时候工程量较小但其支出成本较高,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够完成土壤置换术,因此如果市政路桥工程属于大型路桥工程,那么土壤置换资金投入会非常之高,则不建议使用土壤置换术。
        3.5换填处理技术
        市政工程施工中针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可以采用种换填处理技术同样也是我国应用较为广泛且相对成熟的处理方法。换填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处理各类不良土壤地质,从根本上解决软土地基问题,杜绝任何隐患遗留,有助于保障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在换填处理技术的具体应用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其施工加固效果,往往需要明确具体软土区域,对于软土地基的分布位置及其深度进行准确评估,进而准确把握换填处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解决可能存在的换填不充分的问题对于换填处理技术的具体执行而言,主要采用机械开挖法,需要借助相应的开挖机具,实现对换填区域的彻底开挖处理,在涉及一些相对复杂的软土地基结构时,可以辅助人工开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保障开挖精度。
结束语
        市政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处理工艺复杂,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就当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来看,其种类较多,这要求市政施工人员在技术选择时要有针对性,根据施工特点科学选择,以此保证软土地基处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白英俊.市政市政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山西建筑,2018,44(19):78-79.
[2]宋伟.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8(12):9.
[3]沈阳.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8(11):51.
[4]蒋红波.对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96.
[5]史小磊,张宝.市政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应用[J].居舍,2018(04):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