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异面—基于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6期   作者:秦佳宇
[导读] 课堂沉默是学生规避风险的必备手段,是参与课堂的一种方式,
        秦佳宇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课堂沉默是学生规避风险的必备手段,是参与课堂的一种方式,是体悟课堂的行为习惯,是对抗权威的自我保护。从教师层面分析,学生出现课堂沉默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忽视,对课堂沉默视而不见,惯常思维的限制以及主观意识的压迫。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思考,教师要体会人性本质,时刻尊重学生;善于运用语言,引导学生表达;衡量言说沉默,把握深切适度;注重情感交融,促进师生交往;预留时间空间,还原教育意义;养成反思意识,生成教育智慧。
        一、引言
        课堂发言显然对学生自身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包含输入,而且应当包含输出,将知识有条理地讲述给其他人不仅是再学习的过程,也是该学生已掌握该知识点的表现。课堂是学生输入知识最密集的场所,但在许多大学却成了许多同学吝啬表达自我的场所。适当的课堂发言也可以帮助老师判断自己的教学成果,通过学生的反馈修正自身的教学方式。然而,沉默的课堂会造成教师的误判,误以为同学们都听懂了,继续增加授课的难度,实际上同学们早已游离,与课堂脱节。
        二、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1、自身能力不足
        绝大多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自身知识或者表现能力不足,拥有胆怯心理,害怕自己的回答错误或者因为自己答案错误而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嘲笑。因为自己对于知识的接纳程度较浅,并不能够及时理解老师所讲授知识内容,对老师的课堂提问默不作声,而形成课堂沉默。
        2、羞于表达。
        有许多同学,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 做好预习工作,课上认真听讲,完全跟上老师的步调, 课后也积极练习巩固,但是一旦到了课堂上需要回答 问题的时候,就特别紧张,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其中一部分是出于个人性格原因,这类群体不乐意在工作场 合表达自我,习惯性将自己隐藏群中;另一部分 是由于平时表达自我的机会较少,很少在公开场合说 话,因此担心自己在公开场合犯错,引得大家嘲笑,课堂发言也就不太积极。
        3、个人观念
        部分同学拥有课堂回答的能力,同时也拥有在公共场合正确表达自己思考的能力,能够较好低对老师的老师的课堂提问进行回答,但却因为集体主义原则,愿意遵循集体意愿,只要无人做声,我也不愿意去表达自己思考,甚至会隐藏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若大部分学生都遵循集体主义原则,那么自然形成了课堂沉默。
        (二)课堂环境
        1、课堂学习氛围宽松
        大学课堂学习氛围比较宽松,在这个电子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ipad登一系列电子设备被带进了大学课堂,基于被电子设备吸引注意力的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很清楚地了解老师的上课内容知识,以致于形成课堂沉默,对于老师的授课、知识讲解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2、教学环境
        大学生都是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选拔而进入大学,对于高中严格的课堂学习环境太过于习惯,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进入大学之后会一直延续高中学习的习惯,对于老师的提问也会自己内心思考,而不会积极表达。并且大学课堂授课方式一直都是讲师讲授制度,部分老师依旧采取满堂灌输知识的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对课堂知识形成主动学习模式,因为会产生课堂沉默的现象。
        (三)社会文化
        1、盲目遵从。

中国学生很容易将老师奉为“权威”将教材奉为“经典”,不愿从原来的思维中抽离出来,不愿意对事物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信奉“老 师说的都对,教材上的肯定没有问题”。
        2.生活节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快餐文化、消费文化也层出不穷,年轻的学生在这种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心浮气躁的心理,再加上外界的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学生没有坚定的毅力,很难经受得住各种引诱,于是将更多心思花在了其他更容易吸引他们兴趣的事物身上,对学习关心较少,同时课堂也不能静下心来,更不要说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建议措施
(一)改变学生态度
        学生自身因素十分重要,是课堂沉默与否的关键。父母、学校应当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表达自我,给予学生在各类平台展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讲话不再退却。同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将变得更有自信,也将更加积极发言。积极倡导互助开放式的学习小组,让同学们相互熟悉,私底下都认识熟悉,在台上的发言也就不那么胆怯,也让积极发言不再“可怕”。学生在小组将充分讨论学习,更加强了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堂上的发言也会积极一些。
        (二)改善学习环境
        1.加强授课技巧,改善课堂氛围。广大的教师团体应当加强授课技巧的提升,使自己的课程丰富有趣,在课堂上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最终完成对于该知识的掌握。在课堂中寻找一切机会和学生打成一片,给予学生充分多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同时鼓励不积极发言的同学们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轻易对学生偏颇的回答严厉批评。可以通过一些课前准备工作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比如在小班级授课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记住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在被叫起 来回答问题时会惊诧于老师记得他的名字,感觉受到了重视,会更积极回答问题。
        2.积极使用各种多媒体,改变授课方式
        一方面学校应当 提供更多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对于喜闻乐见的课程,学生自然乐于积极发言,通过设置这些课程,逐步恢复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形成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可以开放式讨论的课程,课程应当安排在一些小教室里,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也容易让人产生发言的欲望,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们很容易打破旧有的壁垒,变得积极发言,倾诉内心的想法
        四、结论
        本文就大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普遍性问题展 开讨论,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分别从自身、环境和社会文化三方面进行叙述,并且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引导学生改变课堂态度;从学习环境入手,加强教师群体的授课技巧,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改进原有的课程管理体系改善学生的外部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雪.教育的另类放逐:课堂沉默——基于研究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思考[J].昭通学院学报,2019,41(04):119-124.
        [2]高庆飞,张坤,李钧.大学生课堂沉默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133-134.
        [3]滕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究,2009(04):146-148.
        [4]张玲.大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 大学,2015.

课题项目:该论文山西财经大学教改项目:《管理学课堂互动效果评价与模式选择》,2017年1月立项,课题编号:2017218,(主持,在研)的指导下完成的。
作者简介:秦佳宇(1994-12-07),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方山县,学历: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方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