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投入与发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6期   作者:王豪
[导读]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
        王豪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但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并且质量参差不齐,城乡、地区之间差距过大,“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最终提出改善学前教育投入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投入;投入发展   
        一、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前教育供给无法满足需要。“入园难”、“入园贵” 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现阶段的“入园难”并不表现为绝对数量的不足,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民众在所能够负担的水平上找不到合适的幼儿园,或为学前教育支付了不符合市场预期的价格。
        其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严重不合理,就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教育要素分配之间的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投入存在显著差距,城乡生均财政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尤为不足;公、民办幼儿园和不同等级的幼儿园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投入差异;财政投入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等硬性建设,而忽视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降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率,而且制约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扩大和质量提升,区域、城乡间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依然严重。
        二、学前教育及投入分析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家庭经济收入是教育投资的经济来源,也约束着家庭教育投资。首先,家庭的经济收入决定了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方式。教育资源被分为优势教育资源和劣势教育资源,优势的教育资源可以转换为优质的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孩子的未来。家庭经济收入会影响优势资源的获取,家长会通过支付额外教育费用来竞争有限的优势资源,例如“择校费”。其次,家庭经济收入也决定了拓展性教育投资的选择。家庭经济好的可以选择一对一名师上门教学,而家庭条性较差的则只能选择师资较差的大班进行课程补习。
        1981年11月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国际学前教育协商会议,对学前教育的概念进行了专门的商谈讨论。最终会议达成一致,认为凡是能够激发出生至上小学阶段的儿童(小学入学年龄各国略有差异)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归为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采用了这一概念。学前阶段对于个体情感、行为、语言、认知等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属于个体发展的奠基阶段和敏感时期,并且大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在这一阶段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儿童的接受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对其学前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于其今后一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的属性
        1.学前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2.学前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基础性。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指的是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3.学前教育的产品属性是准公共产品。我国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将学前教育明确为社会公共事业,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分析,学前教育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换言之,学前教育具有消费的有限竞争性和受益的有限排他性。


        (三)学前教育投入的特性
        1.公共性是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投入的公共性。学前教育投入的公共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能完全交给市场,一旦学前教育被完全市场化,其公共性将会随之彻底消失。
        2. 从投入的效益角度分析学前教育投入的长效性。学前教育投入效果具有效益的滞后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在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学前教育投入的效益,并不直接体现为经济效益。学前教育投入效益体现在早期的智力开发、良好习惯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形成等方面,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学前教育具有消费和生产的双重性。学前教育投入实际上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新的消费热点。
        (四)学前教育投入与发展的阶段
        1. 以单位为主的分散式投入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军队、团体以职工福利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各单位的依附性十分明显,体现了很强的福利性。
        2. 社会化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阶段。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学前教育的投入渠道得到了拓展,国家、个人、社会和集体等多种力量支撑起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市场化的投入阶段。学前教育引入市场化之后,民办幼儿园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前教育事业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但是民办幼儿园的主体良莠不齐,使得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导致学前教育 “边缘化”、“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出现。
        4. 公共财政加大投入的阶段。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也制订行动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投入。
        三、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改善学前教育投入的措施
(一)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英国、法国,亚洲国家中的日本。美国主张政府投入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法国认为政府负责提供免费、平等的学前教育。英国要强化政府责任,财政预算单列。日本主张政府为主,多渠道投入。
(二)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凸显,与学前教育的发展滞后形成了强烈反差,就是恩格尔定律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改革完善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
        首先,改革“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发挥省级政府对本省范围内学前教育的统筹领导责任,加大县级政府对县域内学前教育的管理指导责任。其次,提升学前教育的管理主体重心和财政投入主体重心。再次,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的关系。合理调整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适当强化中央政府的职责,重点加强省和县的职责,同时也注意发挥地市和乡镇的职能。最后,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学前教育发展涉及教育、财政、国土、规划、建设、物价、工商、税务、卫生和民政等多个部门。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教育部门对口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武端利,韩潇筠,邱霞萍.国外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模式及其启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114-116.
[2]崔世泉.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国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3]刘占兰,高丙成.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教育研究,2013,(4).
[4]曾晓东,刘莉.从单位福利到多元供给:改革开放四十年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J].教育经济评论, 2018(6):62-72.
[5]梁慧娟.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回望与前瞻[J].学前教育研究, 2019(1):9-21.
作者简介:王豪(1993—),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硕士,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