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保护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王迪
[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保护方法研究,从资料的全面整理和具体结构工艺的分析对比入手,考虑科学牢固性、美观性、工程效率三方面因素,此方法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遗产深入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深入性价值。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  215000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保护方法研究,从资料的全面整理和具体结构工艺的分析对比入手,考虑科学牢固性、美观性、工程效率三方面因素,此方法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遗产深入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深入性价值。
        关键词:结构与工艺;全面整理;分析对比;深入性保护
        中国传统家具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到明清时期,已发展为具有高度科学性,艺术性及实用性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但为国人所珍视,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也独树一帜,享有盛名。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早在1922年,法国学者OLILON ROCHE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以册页形式面世的中国化家具图册,题为《MEUBLES DE LA CHINE》(中国家具)。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关于中国家具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著作:1931年《几个未曾发表的郎世宁设计的家具及室内设计图案》;1940年《中国硬木家具使用的木材》;1944年《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等。国内对于中国传统家具重视和研究是继艾克之后,杨耀先生当属领头者,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对传统家具收集、整理和测绘。他在1942年在北京大学论文集中发表了《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确定以使用功能作为明式家具分类标准。王世襄先生在1985年和1989年分别出版了《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家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总体上看,国内外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和艺术形态方面,对于木作结构方式的功效科学性探讨不够深入,对于木作工艺研究和保护更不多见。
        基于这种现状,需应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便开启了美国记忆计划,对美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档案等进行数字记录与保护。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此外,欧洲各国也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博物馆等开展了系列探索。近年来,相关中国传统家具数字化保护的项目和论文刚刚起步,其中有吴智慧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典木家具及木制品的修复机理与保护方法的研究;范伟主持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民间家具形态的数字化保护研究。许姗姗撰写的北京建筑大学硕士论文:明式家具构法与数字化保护现状。
        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部分,需借助于数字化保护方式,通过绘图、访谈、口述和影像等方式全方位的记录和分析木作结构与工艺。这将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为真正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数字化保护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于该部分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图示和介绍上,缺少对于结构与工艺的全面数字化记录,如图纸绘制、实物结构照片、工艺影像记录以及工艺口述记录等综合性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弥补了传统保护方式的不足,使数据内容更为全面的、真实的、有内涵的、更直观的进行存档,使受众通过展示平台接受多角度、多层次、更直观、可视听化的文化信息。
        保护方法研究着重于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的全面整理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二方面:
        (1)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的记录和整理。
        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主要结构方式的记录、归纳和典型性家具案例记录。
        第一部分,主要结构方式和制作工艺的记录和归纳。对于中国家具三大类主要榫卯结构:面状结合、线状结合和线面结合,进行整理和归纳。根据优秀中国家具木作匠师的经验,对于各种结构制作工艺的要则、诀窍等“隐性知识”进行记录,并以文字、图表、影像等载体清晰地表达出来,转化为“显性知识”。


        第二部分,典型性家具案例记录。根据苏式传统家具的分类,选取典型性家具品种,按照家具制作工序对设计打样、购材选材、材料干燥、结构方式的合理选择、结构件合理尺寸选择、工具使用、开榫凿眼、拼接组装和净光打磨等制作工艺进行全面具体的文字、测量数据、照片结合影像记录,最后以图纸绘制、拍摄照片结合数据并加以文字分析性阐述的方式呈现。
        (2)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的分析研究。
        苏式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的比较分析也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结构件的尺寸大小选择分析和连接点的结构与工艺比较分析。
        第一部分,结构件的尺寸大小选择分析。通过历史文献《鲁班经匠家镜》中的制作尺寸、留存的中国传统家具实物测量、以及优秀木作匠师的制作经验,再基于设计美学理论法则,分析得出各类型家具结构件尺寸的合理选择范围,可作为设计者参考的尺寸选择。此外,基于现代中国家具趋于更为纤细化的设计需求,应用材料力学计算,得出一套木作结构件的最小尺寸选择,从牢固性角度,对于设计者提供构件尺寸约束。
        第二部分,连接点的结构与工艺比较分析。通过对优秀木作匠师的访谈和咨询,归纳同一木作连接点的所有结构与工艺做法,再从牢固性、美观性和工程效率三方面出发,对于各种结构方式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总结并提出结构优劣性、具体适用部位和范围,指导于生产制作,提高产品的功效。
        保护重点突破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牢固性方面的突破。基于制作工艺的要求,结构内部尺寸牢固度需求,结构件材料力学计算等,得出结构件的尺寸合理选择和连接点结构方式的优劣性、适用部位等,能为中国家具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具体实施依据。
        (2)艺术性方面的突破。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的研究既要立足于牢固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传统家具的美观要求,不能因为牢固性的需求,随便制作成明榫或无格角效果等不符合中国家具审美要求的结构工艺,要做到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有机结合。
        (3)工程效率性方面的突破。针对同一连接点的多种结构与工艺,除了进行牢固性和美观性方面的考虑,还需结合工程效率进行各种结构方式和工艺方法的选择,如在大批量生产和少量生产、精品制作和普通产品制作等不同情况下,根据工程生产效率,对于结构和工艺类型的合理匹配。
        难点应该解决以下两方面:
        (1)第一个拟突破的难点为历史性。从本课题的深入性和系统性来看,课题将通过文献资料对于家具造型、家具结构、制作工具等进行历史性梳理,为深入认识家具结构与工艺提供了历史溯源,为传统家具研究者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历史资料参考。但是鉴于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方面文献的稀缺,梳理和总结历史部分为本课题的难点,力求突破。
        (2)第二个拟突破的难点为规范性。目前很多中国家具制作者未能了解和熟悉制作工艺的要则,也有的制作者为了追求工程效率,对于制作工艺不讲究,造成苏式家具品质的降低,有损苏式的品牌。课题探求制定中国传统家具木作加工工艺规范要则,为中国家具制作人员提供合理的制作要则,为生产管理者提供一套有效的工艺要求规范。
        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研究,首先是通过实物测量、拍摄和访谈,进行经验性现场记录和归纳整理。然后,从科学牢固性、美观性、工程效率三方面出发,对于苏式传统家具木作结构和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各种结构和工艺的优缺点、适用部位、结构件的合理尺寸选择、结构内部构造尺度选择等。最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数字化存档,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工艺遗产深入性保护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王迪:中国传统家具木作结构与工艺解析——圈椅篇[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