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章红玉 高岭 刘改成
[导读]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国家经济发展,各领域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乡黄河河务局封丘黄河河务局  河南新乡  453300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国家经济发展,各领域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在总结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所取得的主要成效的基础上,阐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解决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的关键措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当前黄河流域仍然面临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特性没有改变、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空间不均衡和治理格局亟待调整、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金山银山的要求存在差距、水少沙多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特性没有改变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黄河流域保护;发展;问题;对策
        引言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
        1.1战略性和全局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决定的。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走廊”,而且资源富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黄河流域的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2综合性和协同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任务所决定的。黄河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但同时治理难度也很大。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习近平作出了重要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涉及了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协同推进生态保护、流域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和传承等各个方面。
        1.3区域性和复杂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复杂多样性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决定的。黄河流经高寒地区和温带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上、中、下游区域特征差异明显;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就不能搞一个模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有利于探索富有地域特色对高质量发展新路。对于如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提出了总方针: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对于各地区的发展,习近平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面临的挑战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特性
        没有改变,水土流失防治依然任重道远。经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其生态脆弱性和重大灾害风险性的本底并没有根本改变。黄土高原仍有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且相当一部分属于难治理区。
        2.2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空间不均衡,
        水土流失治理格局亟待调整。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的目标及其措施缺乏分区分类指导,使得不同侵蚀类型区治理目标、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建设规模等不明确,导致局部地区植被建设水分承载力已达上限,部分区域因劳动力转移造成优质梯田被弃耕,还有部分区域因地形破碎出现坡地梯田化潜力不足、人粮矛盾突出等,现有水土流失治理格局亟待调整。

此外,针对区域不同治理度下坡面、沟道措施效益分离,系统性防护效能及其耦合效应认识不足等问题,不同类型区的措施适宜配置模式有待系统构建。
        2.3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金山银山的要求存在差距,亟待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多年来,黄土高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减少了入黄泥沙,但同时也存在考虑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还不够,山区放牧、退耕还林反弹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保持成果巩固任务重的问题。这说明以减缓水土流失和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目标单一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度不足等短板,水土流失治理对农民收入增加贡献比例不高,使农民获得感不强,水土流失治理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距离,亟待探索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3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对策
        3.1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结构转换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近年来,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度较高,污染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
        3.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由于过去一个时期,过分强调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存在着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水资源非常短缺,资源环境具有强约束力。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
        3.3出台相关法律对流域人类活动空间及水资源利用加以管控
        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的人类活动向来频繁,则造成对黄河的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特别是河口湿地面临天然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多样性衰减、土地盐碱化、植被逆向演替等使生态环境恶化,也阻碍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提升。考虑到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国家要立足于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系统特点,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布局作为法定要求,出台专门的法律,将国家有关法律制度与黄河的特点和实际紧密结合并使之具体化。其中主要任务是加强人类活动空间管控,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线。而对于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纳入相关部门法中,包括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等方面的要求,统筹大气、土壤、生态等要素,对污染较重河流的明确产业准入与淘汰要求,并明确提出流域用水总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的刚性约束。这些措施也是保证黄河文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价值的现实需求。
        3.5合作共赢,开放发展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开放互动与合作共赢相结合,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重要动力,努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目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开放程度较低。除了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协同联动,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聚集全球资源要素,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与高质量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和优化区域开放的空间布局,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其他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共同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提高开放水平,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全区乃至全国十分重要。我们必须以守护黄河安澜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担负起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的重大责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与上下游兄弟省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更要在内蒙古沿黄七盟市统一谋划、合力实施,保护修复整体生态环境,创新机制体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增进民生福祉,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11).
        [2]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室,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