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思路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0年19期   作者:刘淑兰
[导读] 本文主要探究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创新管理思路
        刘淑兰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 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创新管理思路。研究过程中,以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重要性切入,分析其有助于设备维修养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设备系统管理,以此为研究基础,结合控制指标提出创新管理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重要性
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愈发重视医疗事业,该背景下,对于医疗市场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医疗设备作为医院诊疗的重要工具,其稳定运行对于医院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当前医院医疗设备在维修质量管理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缺乏质控能力与预防性保养意识,导致与临床科室脱节,特别是部分医院轻管理重采购,导致设备“带病”运行,影响了检测准确性与治疗效果。因此,为提高医院诊疗质量,则应当加强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降低风险,减少故障。
一、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重要性
        1.重要性
        (1)有助于设备维修养护
        在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中,其目的在于使用设备过程中保证其正常运行,以免出现数据错误,对后期诊疗决策造成影响[1]。当设备产生故障后,可及时安排人员对其进行修理,解决故障问题,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治疗影响,融入质量管理,可在医疗设备维修基础上构建有序养护制度,提高设备维修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已经超过成本支出,还可为医院培养专业维修团队,为后续设备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出医患问题,怎样为患者提供完善、便捷度服务,已经成为医院和医疗工作中重要解决问题,通过在医疗设备维修中引入质量管理,可有效提高诊疗效果,缓解患者病痛,进而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3)完善设备系统管理
        医疗设备实现系统性管理,不仅可将设备利用率提高,还能降低成本花销,间接增加医院收益,且融入质量管理后,能够将各个科室标准要求运行设备维修相结合,构建设备管理体系,按照设备特点及科室需求,对维修管理人员合理性分配,将人员效能与设备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满足患者与医护人员需求,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2.控制指标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中,可将其分为风险评估指标与电气安全指标。风险评估作为其中重点,其目的在于使用设备中保证医疗设备稳定性与安全性,将其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辅助临床诊断与疾病诊疗[2]。以当前而言,开展风险评估可作为设备监测依据,获得安全检测周期。而电气安全指标,其包含电气设备插头、电缆、终端结构检测;测试设备终端绝缘性及电气设备线路绝缘性;设备机壳是否漏电;连接患者部位做好监测;电气设备接低阻抗展开测试。通过对设备风险及电气安全的测试,可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二、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的创新思路
        1.革新管理方法
        在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中,可采取PDCA驯化发改善管理模式,其分为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这四阶段,应用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第一,制定计划。维修质量管理中,工作包含故障维修、质量控制及预防性维修。其中,故障维修,设置监测设备维修指标,包含自修率与完成率等,提高工程师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制定培训规划,每位工程师可根据自身擅长内容进行可内培训,提高自身水平[3]。

预防性维护,需要评估医疗设备风险,明确维护频率,将设备维护进行分级,明确设备科、使用科室及厂家责任。质量控制则对设备强检计量进行统筹规划,定期检查生命支持类设备,做好记录工作,处理不良医疗器械事件。
        第二,实施计划。根据医院中医疗设备实际应用情况,采取三级防护维修措施,一级为日常科室维护保养,二级为定期保养,根据保养周期安排工程师进行保养,三级为厂家和有资质工程师维护保养。并且,查阅《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根据不良事件情况对设备维修质量管理进行分级,明确医院内是否相似情况,定期培训工程师能力,以提高维修效果。
        第三,检查结果。设备维修质量管理负责人以每三个月为一周期进行PDCA循环分析,通过找出问题、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及改善措施,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分析上报例数问题。
        第四,改进巩固。加强质量控制,根据PDCA循环的检查结果,提出改进促使,定期开展总结会议,将优秀做法、经验制度化、规范化。
        2.关注设备维修供应链
        医疗设备维修供应链在于为设备提供售后服务,为设备维修工作提供支持。供应链工作包含常规维护、采购存储易损件、合理再利用部分配件。当前,医疗设备维修供应链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由于厂家垄断技术,导致设备维修中成本支出较多,且人员缺乏正确培训,导致设备易产生非常规损耗。部分配件来源不明,产生事故后难以认定责任,为医院及患者带来一定损伤。为保证维修工作有序实施,则应当提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达到更好的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效果。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第一,购买医疗设备中,厂家会提供技术人员,负责提供设备常规维护服务,帮助人员操作医疗设备,及时处理常见问题。医院方面也应当安排人员对设备维修保养进行学习,了解更多设备维修技术,落实日常维修工作[4]。并且,为技术人员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可到高校进修、与同类医院进行交流等,为技术人员设备维修奠定良好基础,学习先进维修技术,掌握更多之空方法,将质控工作落实到不同设备应用环节之中,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第二,在存储和采购易损件过程中,做好预测准备工作,保证能够及时补充,以免影响患者诊疗。并且,此过程中需应用合法渠道购买。部分配件经过修理后可再次利用,需由技术人员对其精准度、强度等进行严格测试,以减少医疗设备成本。
        3.控制关键环节
        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中,需控制关键环节,将该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解决设备问题。在工作中可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管理医疗设备时,将质量控制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事前风险防范,使用前安排人员预测设备可能产生风险,对于易出现故障部位及特定功能位置加强保养,将风险测评落实,保维修方案及计划制定合理性,减少维修此时,以免浪费资金;第二,控制电气安全。在检查患者时,身体脏器电阻较小,使用医疗设备易产生电击情况,设备可能出现漏电问题,以免发生该情况,可应用机壳接地技术实现设备电流分流,避免影响患者;第三,做好性能测试工作,保证设备各性能参数与安全标准相符。此过程中,需参考厂家测试方案及使用手册,根据设备情况进行预防性维修保养,且详细记录不同设备维修保养、使用等信息,定期检查、保养及维护,为其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医疗设备对于临床诊断及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如若未能及时维修故障设备,则会对患者诊疗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可通过革新管理方法、关注设备供维修应链、控制关键环节的方法,提高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管理水平,满足医院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宇,张方荣.基于风险分析的预防性维护对医疗设备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03):135-138.
[2]梁锦钊,彭旭导,李春强,等.PDCA方法在医疗设备运行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1):153-156.
[3]范倩,宋宁科.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的结合运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6):170-171.
[4]曹丽霞,杜秋蓉,蒋颖,等.“五位一体”模式对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质量的改进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05):84-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