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诗载》中的山水岩洞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熊英
[导读] 自秦汉以来,唐宋元明清等历代途径粤西的文人俱对其灵秀隽逸的山水自然风光流连忘返,自然之华助遣了诗人的江山之兴,而诗人笔端也定格了广西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熊英    530006

摘要:自秦汉以来,唐宋元明清等历代途径粤西的文人俱对其灵秀隽逸的山水自然风光流连忘返,自然之华助遣了诗人的江山之兴,而诗人笔端也定格了广西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
关键字:《粤西诗载》;自然环境;山水岩洞
        宇宙的吐息幻灭的过程深切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情感,在自然规律作用的这种隐性催化下,促成了人类精神和文明的结晶——诗歌的创作与流传。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粤西本地诗人、还是遭贬谪或任免而流寓于此的文人群体,都绕不开对粤西生态自然的摹写与绘画。因粤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故山体繁荟;又地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故水网密布。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地方诗集,《粤西诗载》可谓囊括了广西境内无数自然风貌:山水岩洞、泉石溪瀑、江湖滩渡,关岭塘池,应有尽有粤西山水作为被诗人所观照的客体,在诗人们的笔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一、山之奇瑰
        粤西的山被吟咏题颂得最广为人知的是桂林山,其中,被人们关注的“热门”应是独秀山、漓山、伏波山、西山、叠秀山等。关于独秀山的奥峭绮丽的描写,南朝诗人颜延之就曾这样对其进行描写:“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曾小华,万明旭:《中国名人与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20页。]],唐代诗人张固在《独秀山》形容其:“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曾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河北人民出版社:《全唐诗》第4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3页。 ]],这两位诗人均将独秀峰的高峭雄奇描画得入木三分,使读者眼前仿若浮现出那“南天一柱”的壮丽之景。以下这篇《桂山诗》节选,诗人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直截了当地道出了粤西山体的迥异特点:奇。
        桂山诗(节选)
        明 韩雍
        桂山何奇哉,峰峦起平地。星罗数百里,像物非一类。
        列柱擎空高,围屏障天翠。尖分笔格巧,棱削剑锋利。
        海螺争献新,玉笋并呈瑞。重岩垂万象,深洞容百骑。 
        河变梁犹存,关徙门未閟。还多怪异状,物类无可譬。
        石罅泻寒泉,清响更幽致。丹青笔虽妙,图画良不易。
        [(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一第203页。]]
        诗人开篇点题,道出叙述主体及其主要特点,即桂山之“奇”。接着具体模拟其态,在远大的视角下,连绵的群山在平原上仿若异军突起,在广袤的天地间星罗棋布,深隽秀美而错落有致。接下来以物譬喻:有的像擎天柱一般直插云霄,有的像翠画屏一般环绕四周;有的孤矗于此锥如笔锋,有的傲然挺立棱似剑芒;有的如海螺堆叠,有的像竹笋双峙。重峦叠嶂间的山形山势变化万千,深阔的溶洞仿若能容纳万马千军。一连串的比喻和拟态的运用,向世人们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粤西崇山峻岭的千姿百态。在欣赏完这令人眼花缭乱的云山景致之后,诗人紧接着总结:世事浮幻,山川仍在,这鬼斧天工的大自然新巧之作,多姿多彩,竟然无法用言语形容,石缝里流淌出清澈甘甜的泉水,钟乳叮咛,在岩洞里发出幽幽的回响。正如《庄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刻,诗人终于发出了无尽的感叹:虽然有艺术家画工精湛,但面对这伟大而奇妙的山水,也无法用图画来呈现。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充满张力与活力的语言,例如“起”“擎”“削”“争”“泻”等动词,向我们展示了粤西群山那峥嵘绮丽之貌。粤西之山的奇特也深深镌刻于世人脑海中。
        又如下诗:
        下桂江龙目滩
        唐 宋之问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
        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
        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已千。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
        [(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二十第149页。]]
        此诗以一种行于水中的视角以观山,诗人宋之问流寓于粤西,记录了其下桂江龙目滩的场景;立于疾驰的轻舟之上赏味两岸山景,但见群峰参天,古木凌云,悬崖万仞,飞瀑流泉。巨石堆垒仿若有山魈潜伏,竹林幽深恐怕有仙翁隐居。视觉的满足后,是听觉的调动:鸟鸣清脆,溪水尽日寂寂地流淌,猿鸣凄婉,山峦在落日下无言。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绪回转,从外界投注到自身:和亲故分别的一幕幕场景犹在眼前,但此刻诗人已经身在千里之外。在冥冥夜色到来时投宿在苍梧郡,天涯的游子怀揣着满腹的愁绪枕白云而眠。此诗的山峦之致被诗人描写得极为瑰丽奇特,在这自然的风景之中,承载着诗人无尽的乡绪与离愁。
        除了桂林的山之外,梧州的隐山、宜州的北山、南宁的青秀山等等也常为诗人们所重视。
        明代董传策来广西南宁时,留下“青山高,千峰石笋插云霄。青山下,江水平铺村映射。青山小,卷石嶙峋竹啼鸟。青山大,五象星罗吹响籁。青山晴,波光万顷盘蛇城。青山雨,烟雾迷茫罩松树。青山风,蛟龙怒吼凌长空。青山月,青螺一点银盘突。青山暝,渔歌欸乃摇江玲。青山晓,玉露瀼瀼断林杪。青山清,一股泉飞石上声。青山四时尝不老,游子天涯觉春好。”[[[](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八第307页。]]之章,《青山歌》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使用多种修辞方法描绘了千变万化的青秀山风貌。可见,粤西无尽的山光成为诗人们的创作素材,粤西的“奇山”景观给中国古典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水之清碧
        广西的山奇瑰百状,妙趣横生,广西的水也是明澄浮翠,别有风味。孙觌《龙岩寺》中:“一水抱村流”[[[](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三第97页。]],钱薇的《永福感怀》“一水自渟泓”[[[](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五第37页。]],李科的《桃花水》:“千树晴霞映水光”[[[](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二十四第25页。]]等,皆是对桂林之水灵动清新的赞美。章岘《和李昇之夜游漓江上》中“月雾空蒙萤照水,霜风萧瑟鹭眠沙”[[[](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十三第83页。]],描绘了漓江的清逸绝尘之味。范成大的《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风月温丽》:“波纹挟月影,摇荡舞船窗……棹夫三弄笛,跳鱼翻素光。我亦醉梦惊,解缨濯沧浪”[[[](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三第107页。]],通过空明的意象选取,勾画出了一帧澄净清宁的月下泛舟桂州西湖图。《乌蛮滩》里袁袠言“江流清似镜”[[[](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十一第332页。]],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送萧绾之桂林》说:“万里阔分袂,相思杳难申。桂水秋更碧,寄书西上鳞”[[[](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二第48页。]],宋代诗人任续在《还珠洞》云:“艮离矗孤峰,玉簪倚天杪。桂水流漓碧,洄伏皆萦绕”[[[](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三第146页。]],又深切地道出了桂水的又一大特点:“碧”。粤西之水因未经多少人工开发,故犹为天然清丽。诗人谢朓,曾有咏粤西桂水之作,可堪一览。此诗是其于粤西境内游湘水所作:
        将游湘水寻句溪
        南齐 谢朓
        既从陵阳钓,桂鳞骖赤螭。方寻桂水原,谒帝苍山垂。
        辰哉且未会,乘景弄清漪。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轻蘋上靡靡,杂石下离离。寒草分花映,戏鲔乘空移。
        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鱼鸟余方玩,缨緌君自縻。
        及兹畅怀抱,山川长若斯。[[[](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二第21页。]]
        本诗韵格天成,清灵有致,首句即有神仙语:“既从陵阳钓,桂鳞骖赤螭”,以仙人垂钓遇龙之典引出“游湘水”的活动,张栻诗言“漓江即湘江,濈濈清见石”,故此处“桂水”即“湘水”,暗合诗题。接下来一“寻”字再次呼应诗题,作者在自然的风光中沉醉,为寻宣城,顺着水流神游八仪,恍惚间又仿若拜谒舜帝于苍山之野,把思念故地之情巧妙地投射于其间。诗人随即以游水之事具陈敷演:天光尚早,四围山景秀奇,倒映水面,微风拂过,清澈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波纹。汩汩的流水轻喃着奔赴远方,有的潺潺浅浅,突遇分支,于是背道而驰;有的细水流深,下转塘坳,于是静静沉淀。至此,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把桂水的总特点和状态不急不缓地娓娓道来。接着,作者把目光从远方渐渐回收:眼前,但见水草随着水波一起一伏,温柔荡漾,透过澄澈的水,河床上遍布着的石头历历可数。再环顾四周,那汀岸上散布着香草瑶花,在风中轻轻摇摆,鱼儿在空明的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这里截取的片段式细节极具想象张力。随着空间的纵深在行进,时间的跨度也在悄然位移:“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清雅之风神仿若与耀熠九天的素秋之月,一同在文本背后悄无声息地冉冉升起,洒下皎洁的清辉,让沉沉夜色中的树枝布满时间的青霜。于是作者在末尾抒发了独特的生命感慨:我在这片澄然空灵的天地与鱼鸟为侣,世俗的烦庸就让你们作茧自缚的世人自我消磨。敞开怀抱拥抱日月山河、宇宙星辰,让自我随着自然的永恒而永恒吧!粤西的山水赋予了诗人无尽的浪漫联想与灵魂自由。此诗“乘景弄清漪”、“杂石下离离”、“戏鲔乘空移”等诗句所描绘的桂水“清”的特点也尤为令人瞩目。
        明代诗人杨信的《粤西山水歌》盛赞了粤西的明媚风光,青山绿水交错依存,岩瀑相激,而天地一派生机,放眼望去,令人息心忘返。宋代诗人陶弼也曾在《桂林》一诗说:“青罗山水碧连山,城在山光水色间”[[[](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二十二第28页。]],清碧的山水,使诗人的游途别有韵致,带给诗人们的是心灵的陶冶和紧绷的政治神经的放松。
       三、岩洞幽险
        《粤西诗载》中,岩、洞出现的频次每每令人关注,钟乃元先生的《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中说道:“唐宋粤西诗里山水诗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保守统计有 300 多首,其中岩洞诗就有 190 余首”,笔者将试以这两种具体意象为主,以下表用数据视域分析此书诗题中的粤西岩洞景观:
        《粤西诗载》目录中出现的岩洞一览表:


粤西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其岩洞尤为繁多。明代诗人俞安期在《栖霞篇》中盛赞说:“辽远奥冥,玮怪万象”,总的来说,粤西岩洞具有险幽的特点。如:
        龙隐岩
        宋 李师中
        春波饱微缘,斗柄涵虚明。方舟贯岩腹,鹅鹳相酬鸣。仰窥穹窿顶,宛转百怪呈。仅余鳞甲碎,不见头角狰。下闯清冷渊,演迤万顷澄。但同鱼鸟参,勿遣蛟龙惊。抉苔抚奇篆,倚棹看题名。三将標殊勋,自与山不倾。谁欤赘小筑,政恐山灵嗔。南洞更幽绝,仙佛依峥嵘。太虚可为室,岂复资栾楹。乳泉筑茗椀,中有冰雪清。何须骖鸾去,此即白玉京。鼎来不速客,抱琴忽逢迎。爱此无弦曲,岩溜同一声。为君洗尘耳,唤我诗魂醒。只恐白衣至,好句亡由成。[[[](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二第50页。]]
        此诗以空间位移的视角对粤西岩洞进行了实地探究与直观阐释:望江而上,春水凝碧,初涨微波,群山四合,中容虚明的岩洞。一叶轻舟穿龙隐岩而过,水鸟在水草间相和着声声啼鸣。随着作者的不断深入,仰视苍穹,山势峥嵘,百态纷呈,仿若龙行寰宇时遗留的碎鳞斑驳,犄角狰狞。此处极言岩壑之“险”。俯视渊涧,碧波迤逦万顷,横无际涯。至此,作者绘声写影出了岩洞外部的绝佳之景。在这人迹罕至的洞岩中与鸟兽虫鱼一道参悟天地大道,剥落点点的苍苔抚摸上古的篆文,拄着棹浆用目光与峭壁间的题刻温存。那英雄们立下的千古功勋,与这绿水青山永存。用“谁欤赘小筑,政恐山灵嗔”的想象进行文意的悄转后,作者描写自己步入洞室,但见岩壁供奉的仙佛超然拔俗,此处呈现出了粤西岩洞间丰富的崖刻和宗教文化。身处其间,作者发出感叹:天地已经是屋宇,何必再去苦苦建筑房屋?俨然有魏晋刘伶“我以天地为栋宇”之高蹈遗风。在这样一方山水中,品鉴乳泉的冰雪清致,与二三子抚琴相乐,幽意渐生。坐听山水雅音,造化之曲,有伯牙子期之欢。此时此刻,龙隐岩洞简直成了神仙洞府,世外桃源,身在此际,能到达“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超逸绝尘之境。作者在抒发清逸之气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岩洞嶙峋玲珑的秀美特点,如工笔画一般对细节进行深入描摹,在字里行间全面地展示出了岩壑之“险”、洞穴之“幽”。
        又:
        题水月洞
        元 陈孚
        铁崖万仞,鬼斧所凿。长啸一声,白云惊跃。[[[](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一第10页。]
        此诗向我们展现了桂地山岩地势之精巧,化工之神奇。簇天而起的群峰,深幽的洞穴遍布其间,仿若某种隐秘的力量细致雕琢的作品,于此天地间长啸抒怀,白云随着心潮澎湃翻涌,豪情逸气        在字里行间升腾而起。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刻画出了奇石秘洞的跌宕动势,给予了后世的读者们无尽的遐想。
        又:
        玉华洞
        宋 戴复古
        忆昨游桂林,岩洞甲天下。奇奇怪怪生,妙不可模写。
        玉华东西岩,具体而微者。神功巧穿凿,石壁生孔罅。
        玲珑透风月,宜冬复宜夏。中有补陀仙,坐断此潇洒。
        空山茅苇区,无地可税驾。举目忽此逢,心骇见希诧。
        题诗愧不能,行人亦无暇。[[[](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三第114页。]]
        这首诗描述了广西“岩洞甲天下”的行状,岩洞形状千奇百怪,幽深难测,玲珑精巧,妙不可言。
        总而言之,粤西的山水、岩洞都是诗人在《粤西诗载》中的诗歌创作素材。这原生态纯天然的山川美景,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感的寄托,从而催生出大量的山水诗、岩洞诗,这为中原地区的人们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广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粤西地域的山水、岩洞诗的井喷式涌现,更为中国古典诗坛的发展注入了一道新鲜的血液。
熊英[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西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广西地域资源与<粤西诗载>的创作》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SCXYB59。
作者简介:熊英(1997.05-),女,汉族,江西抚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