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乐学科学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顾春文
[导读] 兴趣是一扇门,能吸引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推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中心小学  顾春文 441108

        兴趣是一扇门,能吸引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推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关爱学生,萌发兴趣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前提,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她)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关爱,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要调动学生情绪教师必须应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1、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使他们有了对学习科学的胜任感,这样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2、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如:我班一差生平时很少与老师接触,一次我意外发现他正和一位同学在下象棋,我和他下了两盘,并对他的棋艺大加表扬。从此他很愿意与我接触,我就抓住时机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教育。这样老师与学生间的鸿沟就消除了,与我就格外亲近,对我所说的话也能够接受了。有了较好的感情,学生对我所教的这门课也随之产生了兴趣。
        3、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如:在《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我设计了“我猜、我做、我快乐”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小组内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让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观点,然后让组内的两名同学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地球来亲身的示范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其他的同学要根据他们的观点及实验的示范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观点中的不合理之处。就这样,学生在“猜想——验证——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找出了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最合理的一种观点:地球自转。从而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教手段,诱发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电化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寓教于乐”、“愉快教学”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电教手段,以其现代、多变的特点,抓住了小学生好奇的天性,让他们从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各种电教节目中,自觉地参与、不断地接收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抓住了小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在向他们展示新的电教设备的同时,演示一些与之知识结构联系密切的、抽象的、不可触摸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在充满兴趣的同时内化这些知识。


如:教学《水的污染和保护》,除让学生自己考察水污染的情况外,为了使大家对各自的考察结果相互了解,全面认识,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录制下自己考察到水污染的情况,带到教室逐一播放,当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电教设备变成教材时,那种参与的热情、学习的兴趣自不待言。又如《探索月球》这一课,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光靠教师讲授,是很难让学生感兴趣的。 又如教学《水循环》一课时,学生通过前些课学习,初步认识了大自然中围绕着水发生的各种现象,蒸发、沸腾、凝结、雨雪的形成等等,但还无法想象水在整个自然界里循环的过程,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地认识水循环的整个过程。那么,怎样突出表现这一过程呢?“水循环”这个具有动画效果的电脑课件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水循环课件中,我们设想着“水”犹如一个小小的旅游爱好者,从小溪流入江河,汇进大海,在太阳光的辐射下,又一身轻松地升上天空,变成云,最终又以雨滴、雪花等形式回到地球表面,如此循环往复。“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这个教学重点随之刻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教学时,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操作活动,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为抽象的科学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的兴趣,逐步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操作”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兴趣就会大增,很想去摸一摸,自己动手操作一下,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出的结论,是最容易记住也是最永久的。只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确定学生是否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唐山地震》和《庞贝城的毁灭》时,老师应尽可能地提供有关资料,通过丰富的感性资料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地震、火山的表象再通过动手操作设计模拟实验,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推测成因才会顺理成章。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认真设计好问题的指向,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设计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坡度”,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地回答了问题时,发表了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当提问学生“卡壳”时,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扶上一把,使他们取得点滴的成功,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逐渐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学、乐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