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鱼敏
[导读] 核心素养对高效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形势之下,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为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改革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  鱼敏 071000

摘要:核心素养对高效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形势之下,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为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改革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构建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教学有效性,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作为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通过数学学科学习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良好价值观念、基础品质与核心能力。核心素养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把过去的知识学习目标转化成知识与技能,通过更新教学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一、针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价值的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应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效率。而且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会使教学工作具有创新性,而教师要想落实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就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的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较为深远,依然采用传统的手段进行授课,未能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以至于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以及矛盾,像缺乏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和安排,也未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分离。
        二、针对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可行性对策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现代化教育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是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也需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有效提升电子课件的制作质量,从而为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简化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圆柱体与圆锥体”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为学生展示圆柱体与圆锥体形成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想象,从而加强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学科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虽然初中数学知识偏重于对基础内容的学习,难度系数比高中低。但是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自身并未形成良好逻辑思维,想象力和空间意识有待提升,在学习数学时难免存在各种问题。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数学教学工作一般主要分为两大教学重点,也就是“数”和“形”。对于“数”的学习来说,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形”则较为形象,理解起来较为简单。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数”和“形”相互融合来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习难度。要想实现显著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角度对各种问题系统研究和分析,并采用数学的手段解答问题,落实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确保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最终形成良好发散性思维。而且这种教学手段较为形象,在学生后续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也会更加主动地利用数量的角度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习惯。


与此同时,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要具备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应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实现在这一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勇敢地表现自己,实现深入探究各种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并未形成良好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学习时会表现出差异性。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我认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使各个小组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及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数学题目,使学生在小组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之间监督学习,最终达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创造探究性的学习气氛
        核心素养的形成,往往不能直接通过教师形成,需要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过程中仅由教师一人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学生负责记录和理解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过去多年的教学经验,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数学知识没有实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留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加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初中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在课堂教学中习惯运用传统的一刀切、灌输式等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宰者,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成为限制学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培育观念,进而更新固有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为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翻折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点燃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向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发现有哪些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等问题,有的学生想到“蝴蝶”,还有的学生想到“眼镜”等,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师借此时机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特点等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动手活动,教师为学生发放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根据顶角平分线折叠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折痕两边是否相互重合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所折叠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通过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良好激活,教师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总体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即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探究性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以及直观想象力。长此以往,便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全面性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祥生.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新智慧,2019(35):84.
[2]周金先.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46.
[3]蔺启鹏.数学课堂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55.
[4]杨超.探讨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9(35):27.
[5]张春萍.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9(1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