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闫军焘
[导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相存、共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应该以无限度地索取大自然为前提,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天成镇九年制学校 闫军焘  721200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相存、共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应该以无限度地索取大自然为前提,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本人充分结合了当前初中地理学科的本质,结合了当前人地协调观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提出了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情景、多样活动等形式来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
        引言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地理学研究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地关系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本质与核心。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它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人地协调观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综观整个中学教育体系,其实都是围绕“人地关系”这一核心展开的。在人地矛盾恶化、灾难频发、疫情肆虐的今天,中学地理作为以培养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的课程,需要重新审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需要担当社会经济新发展赋予的新使命。
        1.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状
        1.1人地协调观流于虚设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观念的形成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去做这样的无用功,因此就出现了下列现象:一是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写在教案上,上课却不管不问;二是在各类公开评选课上,为了给课堂增光添彩,教师临时抱佛脚,简单说教几句。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贵的品质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
        1.2评价方式流于形式
        不可否认,价值观念的培养难度远远高于知识的讲授难度。价值观念的形成复杂多样,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人地协调观这一心理意识形态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手段和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效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评价。
        2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2.1通过典型案例,全面认识人地关系
        要通过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人地关系。典型案例以其典型性、具体化而被广泛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学片段一:案例一:淮河的水污染问题,师:出示关于淮河的水污染的视频。改革开放以后淮河流域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此时在淮河流域各地纷纷办起了大批量的造纸厂、小化工厂、小制革、小酿造、电镀等污染非常严重的工厂,这些工厂每天都将工业污水排进了淮河之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淮河的干流和支流均遭到了严重的污染,这就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师:出示思考讨论题:淮河水污染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请你据此对淮河水污染严重的原因进行讨论,并说出你认为有效的防治措施。生:讨论,并派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并得出结论。


人地关系是错综复杂,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人地关系进行全方位认识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与地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够为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利用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深化“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只依靠知识的灌输远远不够,观念的形成还需要靠学生主体进行自我建构,学生只有参与到话题讨论、探究学习等活动中,才能对人地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教材最后“活动”的主题是启发学生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三大问题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理解,对“活动”所给出的建议进行逻辑上的梳理,按照最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的顺序,填到塔形方块中。因为本“活动”是开放的,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建议,所以就有不同的填写顺序,但能说明适宜的理由即可。这个“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活动过程中,学生要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倾听组内同学的不同建议和理由,从而对比总结出更科学的答案,促进了类比、联想、推理、判断、归纳、分析、评价等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身为学习主人的快乐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成就感,能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框图对此问题的思维逻辑进行引领(见图2)。此过程让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关系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有了更加综合的认识。
        最后的小结,教师呈现本节课的思维建构(见图3),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学科逻辑思维清晰可见,还可以有效指引并推动着人地协调观目标的最终达成。同时,教师把人地关系问题进一步扩展到全球层面,并强化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长期经济发展落后,贫困落后又导致无节制的人口增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粮食和环境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地关系问题给我们的警示是:只有尊重自然,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否则,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惨重报复。”至此,本节课对学生实施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得到了有效落实。
        2.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综观地理教学,教材注重选择和利用典型素材,阐释人地关系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和意义,同时也落实了人地协调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人地关系思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人地协调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这节课时,因为教材上有许多土地资源破坏的图片,通过展示这些景观图片,师生互动,读图感知林地、草地、耕地因为人们的急功近利而遭到破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让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促使学生爱护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结束语
        天圆地方,人地协调。在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有着其发展的规律,它们在尊重大自然的普适性特征时也遵守着万物发展自身的特定规律,因此,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引导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逐渐形成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这是当前初中地理学科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初中生提高其地理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孙翠苗.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3):110.
[2]吴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J].新智慧,2019(33):132.
[3]周卫辉.培养人地协调观,提升地理核心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9(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