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对初中学困生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施雅心
[导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学困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素质教育下要求老师将学困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施雅心   3627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学困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素质教育下要求老师将学困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德育是学困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困生的德育水平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关键词:德育;学困生;促进作用
        引言:在班级中有优秀生必然就会有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相比这部分同学在学习方面的能力稍微差一些,作为初中教师要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放在第一位,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在课堂中以鼓励语言为主,为他们创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学习和生活上的自信心,激发对学习的渴望。
        一、德育理论概述
        德育是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等内容的教学过程,德育教育是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加强学困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学困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促进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德育教育是初中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上对学困生产生的巨大影响,坚持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从而使学困生的思想和行为获得健康发展[1]。
        二、德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
        (一)让学困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理想教育是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该思想的教育能够帮助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平和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能力,找出自己与其他优秀同学间的差距,从而了解自己的短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寻找有效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自身基础为起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定制自己的一个小目标,在取得进步后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目标,采取阶梯式的目标制定,在一步步到达后增加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往后的学习中更加有自信,进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改变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困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容易受到其他事物间的影响和干扰,在课堂中总爱与其他同学交头接耳,甚至还存在迟到现象,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在学习上极度缺乏自信心。作为初中教师要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困生对自身的约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遵守纪律,敢于举手回答教师问题,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学困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好的个人品质。
        (三)促进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一项就是环境因素,学校是学困生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整体学习氛围和校园风气对学困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氛围也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学困生的积极态度、良好习惯和个人素养等都与学校的校风和班风的好坏有关,为有效提升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应为他们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进而促进学困生的整体素养的发展[2]。



        德育教学能有效改善校园合班级的学习风气,为学困生建立积极活跃的良好风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提高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有效提升学困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实际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和信心,同时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困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效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热情。
        三、如何加强对学困生的德育教育
        (一)通过课堂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是学困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空间,老师对学困生的德育教育也主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学困生对知识归纳和学习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历史、政治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国家建设举措的重大意义,增加学困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从而激发学困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让学困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保证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要保障学困生的身体健康,让学困生在实际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世界,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的其他方式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将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有效提升学困生的综合素养,针对学困生的个性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家庭德育,将家庭、学校有效结合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这也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除了学校,家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与家长间的共同合作了解学困生的真实需求,从而为学困生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的德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教师要充分抓住一切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利因素,保证学困生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来对德育课堂进行点评和评价,根据家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使教师的德育工作变得丰富,增加趣味性,通过家长的参与和建议让老师的德育活动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再通过德育教育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结束语
        德育的建设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提高学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作为初中教师要将学困生的学习水平提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日常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实际教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多与学困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琴.浅析初中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223-224.
[2]李汉祥.初中生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45.
[3]李冬辉.初中生德育教学策略浅探[J].农家参谋,2017(18):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