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霍波
[导读] 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加速推进,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霍波 邮编:651701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加速推进,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群体,其法治素养水平备受关注。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思政课教学作为切入点,对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法治素养;大学生;思政课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在不断前进。上世纪末,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随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被庄严地写入宪法。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认识不断深化,法治逐渐由社会的共识变为信仰,正在融入我们民族的灵魂。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巩固和升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2】十九大报告中54次提到“法治”,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唯奉法者强,唯明法者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大学生既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又是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其法治素养水平是影响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因素。
        然而近年来,与大学生相关的犯罪事件却呈急速上升趋势,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远有云南大学马加爵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近有复旦林森浩投毒案、北大吴谢宇弑母案,这些出身名校的学霸们用令人发指的犯罪手段,一次次的刷新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认知,因而还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高智商犯罪。除了严重的暴力犯罪之外,在本该是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内,校园贷、电信诈骗、传销等犯罪行为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在这些案件中,有些大学生遭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有些大学生则直接坠入了犯罪的深渊,令人扼腕叹息。大学生犯罪的起因是复杂的,有经济、家庭、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但归根结底,都可以指向法治素养的低下和缺失。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调查
        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学生法治素养基本概况、思政课在提高学生法治素养中所起的作用等。
        实际研究中,笔者运用流行的“问卷星”微信小程序,从法治意识、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思政课作用四个维度设计问卷,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83份,回收183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100%。
        在参与调查的183名学生中,男生19名,占比10%;女生164名,占比90%;大一学生48名,占比26%;大二学生70名,占比38%;大三学生65名,占比35%。参与学生构成比例符合学校基本情况。以下是调查结果:
        1、法治意识方面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由于自身不重视、缺乏法治环境浸润等原因,不愿意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导致法治意识欠缺,从而在网上会轻易的透漏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法律知识方面
        多数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较为有限,比如对于每年大力宣传的“国家宪法日”,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准确日期,但是对宪法里涉及到的公民个人权利和义务,则知之甚少,这说明我们的法治宣传经常流于形式。此外,学生平时学习法律知识,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外,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获取法律知识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一选择,这需要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3、法治思维方面
        统计发现,在遇到与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务时,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会选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比如买到伪劣商品时拨打消费者保护热线、兼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但是涉及到生活中约定俗成、无关痛痒的事务,比如外出就餐是否主动索要发票时,90%的学生则表示没有养成习惯。
        4、思政课教学方面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思政课对自身法治素养的提高有帮助,在具体的上课形式上,学生更偏爱热点案例剖析、专题法律讲座、模拟法庭、庭审现场旁听等参与性和趣味性更高的方式。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法治素养本应比社会平均水平更高。但由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素养水准不容乐观,不能完全体现大学生的先进性。作为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在进行大量的观察统计和对学生、教师进行访谈后,笔者认为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重礼仪轻法律、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认识、价值判断、行为模式影响深远。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但不可否的是,遇事找熟人、办事托关系的风气依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彻底改变。大学生作为从小浸润在中华文化中的群体,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传统文化中糟粕成分的影响,对法律缺乏信仰,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效仿长辈,倾向用“人情”代替“法律”,尚未形成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现实难题的意识。
        (二)教育体制的滞后,造成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陷入了“以高考为中心”的怪圈。


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对语数外等高考必考课程高度重视,所有资源一边倒的向其倾斜,配备最优的教师,购买最好的辅导书,花费最多的时间……而一些看似无用的通识课程,如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等则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中小学阶段,法律知识通常被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占比本来就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抱着强烈的应试目的,机械的背诵记忆相关的法律知识,考完以后转头就忘。大学阶段,多数学校也仅仅会在大一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修课承担了主要的法治教育任务,其他阶段、课程则很少涉及,很多学校法律类选修课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这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是大大不利的。大中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缺位,是造成现状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重要原因。
        (三)内心的轻视,造成大学生法治思维欠缺
        经调查访谈发现,很多大学生抱有这种想法:“我又不杀人放火,学那么多法律有什么用?”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大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不强,在思政课堂上经常抱着手机混日子。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会考虑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部分大学生经常违纪违规,他们认为违反校纪校规只会受到教师或学校的批评和警告,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不良信息大肆通过手机流传,危害青年身心的信息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诱导作用,部分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以身试法,最终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四)思政课教师法律水平参差不齐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法治教育效果的优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观察,很多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堪忧。很多思政课教师对思想、道德、政治部分的教学非常专业,但是一旦涉及法律知识时,自信心则严重不足。因为高超的法律水平需要进行专业的培养,并辅以常年的自我提升,对教师的要求极高。部分思政课教师是半路出家,并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法律知识的系统训练,对法律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次,遇到问题时,在法律层面无力进行深入的解析。此外,我国每年新颁布、修订、废止的法律日益增多,也要求教师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库,这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四、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形成合力,方能奏效。结合日常工作,本文主要从思政课教学角度出发提出改进对策: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众所周知,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同等重要,犹如车之两轮或鸟之两翼,必须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老师应抓住时机,春风化雨,滋润人心,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助推他们法治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法治素养的提升又会反过来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完善。
        (二)重视思政课上法律知识的传授
        掌握相当数量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基础。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承担起传授法律知识的主要使命。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思想道德部分占据第一到五章,法律仅占据第六章,思政课教师应摒弃以前重思想道德、轻法律知识的习惯,将法治素养摆在和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花费大力气、安排足课时来讲授法律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开设法律选修课的方式,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深入的理解法律的内涵。条件允许下,还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教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敢于创新,突破教材的局限,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专业法律教学,[3]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加入《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内容。
        (三)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上,讲到法律知识时,教师一般采取漫灌的方式,众多的法律条文和晦涩难懂的法律名词,往往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喜欢案例讲授的方式,教师可以紧跟法治事件,紧紧围绕社会热点传递法治观念,[4]比如用“昆山龙哥案”解释什么是正当防卫,用“大连13岁男孩杀人案”解释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定,用“微信转账转错人”说明如何用不当得利来挽回损失,通过这些轰动社会的案件和身边发生过的真实案例,可以迅速的帮助学生提高法治素养水平。同时,鉴于现在短视频的流行度,可以鼓励学生拍摄相关法律主题的短视频或微电影,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此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或者直接到学校所在地法院庭审现场旁听。
        (四)提升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样,帮助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关键也在思政课教师。在之前的调查访谈中,笔者发现广大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法律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因而,建议以后应重视广大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具体可以采取参加各级法治方面的培训,组织专门的法律进修,邀请法学专家和知名律师开展讲座,增强各教研室之间的法治交流等方式。[5]思政课教师也应重视自我提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慕课资源,随时跟踪学习最新的法律动态,自己首先真正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到在给学生一杯水之前,自己先有一桶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五)引导家长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单方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也责无旁贷。家校合力,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再加上自身法律水平低下,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法治教育,并且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场所,学生的好与坏都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家庭才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场所。因而,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腾讯会议、钉钉直播等形式,对广大家长进行普法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法治素养对大学生成长非常必要”的思维,引导家长在家庭有意识的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氛围浓厚的法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 人民日报,2014-10-23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网,2017-10-28
[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J]. 教育与人才,2019(1)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素养教育[J]. 现代交际,2018(21)
[5]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观路径探析[J]. 新西部,2016(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