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深度实验”如何在小学面积公式推导中有效利用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彭美霞
[导读] 在课堂上开展“深度实验”,精心设置让学生想得透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实验与实操进行深度学习,最后结合生活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能系统的得到知识的渗透,构建出自己的学习模式。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新桥小学   彭美霞      516211

摘要:在课堂上开展“深度实验”,精心设置让学生想得透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实验与实操进行深度学习,最后结合生活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能系统的得到知识的渗透,构建出自己的学习模式。
关键字:深度实验;操作;面积
        特级教师张世成曾说:“深度实验,不是无限挖掘实验的深度,而是重在对实验原理、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后对实验教学的深化设计。”要进行深度教学,教师首先要深度理解,为了加深教师对原理的理解。在小学课堂上的“深度实验”,主要是想通过制定实验与实操,设定能让学生“想得透”的学习目标、操作“学得进”的学习任务、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得出“用得着”的实用性的数学,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来使学生得到“想得透——学得进——用得着”的深度学习。
        小学面积的学习是儿童的空间观念从"线"的一维向"面"的两维过渡发展的重要课程,而面积公式则是儿童对二维的理解运用到生活中的重要桥梁。但偏偏面积是儿童来说是一个新生的概念,而教师是则是帮助他们建构这个概念的重要引导着,课堂则是面积公式的产生地。因此如何让学生感知面的概念,理解面积公式则是小学课堂上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教师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难点。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想得透,学得进,在课堂上开展“深度实验”,精心设置让学生想得透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实验与实操进行深度学习,最后结合生活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能系统的得到知识的渗透,构建出自己的学习模式。因此“深度实验”在小学面积公式的学习中至关重要,而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凝聚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面积公式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在经历探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注意以生为本,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凝聚核心问题,勾勒出难度循序渐进的问题环节。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来设置学习问题,然后让学生再实际操作中一步步的得出每一个步骤的结论,从而达到以旧知转新知,推导出新的平行四边形公式。在这过程中,我们设置的问题可以从思考如何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设下第一问,关注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设下疑问,引导学生回答出四个角都是直角,从而可以得出,要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那就得在平行四边形找出直角;设下第二问,平行四边形内的拥有直角的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然后第三,实操问题,通过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铅笔等工具拼出长方形,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不同的拼合方法,开拓他们的思维;最后,根据刚刚的实操填写学习纸上的表格。从这些步骤里,我们可以让学生得出长方形沿着高裁剪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在操作实验里,可以得出裁剪出来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在这里,我们需要凝聚的核心问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此时,我们通过刚刚的问题答案,利用旧知转新知,长方形面积S=ab,推导出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S=ah。在这个实验过程,我们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为了使学生对面积的学习,想得透,设置了一环扣一环的问题,。


及时回应学生的追问,这些都是为了凝聚这些疑问,化解理解难点,让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深度地去想得透,把解决最终的关键问题,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
        二、搭建实验系统,攻克核心问题
        在“深度实验”的课堂,除了注重实操过程中,问题条件的设置,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重搭建实验系统。我们知道在教材编排因儿童成长发育的规律,设置了具有一定分散性的知识,但知识是具有共性的。强调这些知识的共性,把这些共性系统的整理以深度学习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建立相关知识悬点,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之所以说是深度实验,是因为在这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操作就能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而必须是有深度的,经过系统的整理,把学生脑子里零散的知识建构成系统,从而攻克问题的核心。例如: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是学生从对二维的学习,延伸到了对三维的认识。这时,学生对表面积的认识是模糊的,需要教师帮助他们系统的建构出知识系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首先,需让学生建构起长方形与长方体的关系,寻找知识的共性,引出对长方体的具象认知,发现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面组成,并且建立这些面与面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等,从而借助对长方形面积的理解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而在建构学生系统知识的时,最难的是让学生学得进,实施“深度实验”教学模式的把枯燥的理论学习替换成了具有操作性趣味性的探究学习,并在知识的渗透过程中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在课堂“深度试验”中,围绕着核心问题——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实验设置。操作一:小组观察纸箱,认识长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并标注序号。操作二:利用尺子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记录在纸上。操作三:利用剪刀把纸箱的面进行分割,找出相同的面,并分别算出每个面的面积,记录下来。这些操作为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一步步的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到深度剖析了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攻克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乏闷的老师一言堂的学习模式转变成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学得进,学得好。
        三、链接生活实际,加固知识渗透
        在课堂进行了“深度实验”的课堂活动后,借助课后的延伸,链接生活实际,从而加固学生对知识的渗透。学习了方法之后,设计一个项目,让学生体会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上,学生兴趣高,以此证明了学生不但学得进,想得透,而且还能用得着。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回家的家庭实验,让学生回家计算出自己家窗户的面积,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布置让学生计算自己家冰箱的表面积,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后进行交流讨论。创设真实情境,最终达到内容与经验链接,让学生愿意学习,想学,并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链接自己生活,锻炼实验操作,让学生用得上所学知识。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指明了培养人才的方向,而“深度实验”的教学模式,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课堂、体验的课堂、反思的课堂,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柴丽娟,让数学贴近生活——以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G].《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年第18期64-64,共1页;
[2]解玲兰,小学数学“深度实验”教学探索[G].《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8年第9期52-56,共5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