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12期   作者:阿依古丽·吾甫尔
[导读] 语文阅读就像旅行,学生若想不断发现美景,就必须通过深度阅读之“路”,走入文本之境,在阅读“美景”中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度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促进高品质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向阳学校 阿依古丽·吾甫尔  842200

摘要:语文阅读就像旅行,学生若想不断发现美景,就必须通过深度阅读之“路”,走入文本之境,在阅读“美景”中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度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促进高品质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在深度阅读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促进学生语文技能和修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引导
        引言
        初中语文阅读相较于小学语文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就很难对阅读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水平
        以往,初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时,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单方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极易让学生出现“不会学习”的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少教多学”模式,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将阅读文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阅读20分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不懂的地方,之后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同时,也可直接向教师请教。在自由阅读这一过程中,教师为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可板书出文本的重点内容及框架结构等,采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与此同时,在自由阅读结束时,教师可让学生就自己阅读获得的心得或是出现的状况等发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之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脉络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百草园和极其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中深刻地了解文本。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思考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和思考,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应点评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
        二、分层把握,梳理脉络
        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主题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和脉络,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文本的共性,围绕作品的结构层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感悟文本的精髓。学生若能尝试将作品分成若干层次,然后在大层次的基础上再分成若干小层次,那么就能很好地搞清楚作者的写作脉络,这对于学生下一步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标注层次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采用小标题标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数字标注的方式学习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这篇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学生认为:“作者使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方法,很好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此后鼓励学生深入下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尝试给作品分层。学生发现:“文章的第一段到第七段属于第一部分,第八段属于第二部分。”“你能否给这两个部分分别设定一个小标题呢?”学生认为:“文章的过渡句很好地展现了这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可以定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第二部分则是‘做和说的统一’。”此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两个部分是否还可以再分成若干小层次。学生发现:“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而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具有论述性文章的显著特点,它先提出观点,然后再尝试用具体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指导学生给作品分层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作品的整体内容,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分层的活动。其次还要尝试找到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层,梳理文章的脉络。在这样的阅读后,学生的头脑变得更为清晰,思维能力也有所发展,语言素养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注重阅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想要保证阅读教学有效开展,除了做好上述几点外,教师还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加大学生阅读量,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课本剧改编、演讲竞赛、辩论比赛以及读后感写作等,借助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活动。教师还应当注重各种阅读资源的开发,将课内外阅读教学有效结合,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等内容: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描写了鲁迅的童年。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再组织学生开展“读后心得分享”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的感悟,开展互动和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在读书心得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时代的童年,激发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思考活动,让学生探究“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什么,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现状去优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高浩.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2020(19):83.
[2]刘海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情感读本,2019(33):52.
[3]马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智慧,2018(34):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