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综合题学生答题能力提升浅探——以《经济生活》综合题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9期   作者:周雪吟
[导读]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教师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策略有方法的备考安排

        周雪吟  
        仙居县城峰中学,台州市浙江省,317300
 
        【内容摘要】: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教师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策略有方法的备考安排,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选考赋分,帮助学生实现理想,达成目标。本文试通过对选考真题的研究,就如何提高学生综合题答题能力的有效性,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选考试题 复习  有效性
        浙江省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政治综合题试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学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综合题。因此从教学与备考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政治综合题答题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得分率就成为摆在我们考生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到目前为止政治选考考过10次,本文试通过对政治选考《经济生活》综合题真题试卷的研究,提高学生综合题答题的有效性,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政治选考试卷分为选择题部分和综合题部分,综合题部分共4大题。10次选考考试选择题和综合题的总题数和总分数比较稳定,从2018年4月开始综合题部分都是33分,综合题的第一大题都是《经济生活》,所占总分值都稳定在8 分,只有在小题分值组合上略有变化,有(2分+6分)和(3分+5分)这两种常见组合。
一、综合题得分情况
    我查找了2020年1月和2017年11月这两次政治选考得分情况,分别列出表格如下:
(一)2020年1月浙江省政治选考得分情况:
 
        2017年4月浙江省政治选考总分31分,总平均得分13.04,难度系数0.42。2020年1月,2017年11月和2017年4月这三次选考综合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45、0.49、0.42。综合题的总得分率都达不到一半,《经济生活》内容的综合题得分都不到4分,难度系数基本上在0.47左右,失分很高。
二、综合题的失分主要表现
1、基础知识不实
(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把握不准确。
(2)知识整合与建构能力不足,没能建立起知识网络,影响了灵活调用知识的能力。
2、解题能力不强
审题上:审题不准,知识范围错误(审设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到位(审材料)
答题上:答题不完整,理据脱节(照抄材料或照本宣科)
        答题不严谨,表述不当(术语不准,表达口语化)                   
        答案未整合,洋洋洒洒(思路不清,观点游离散乱)
            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
3、综合涵养不高
(1)概念界定不清,知识运用错误。
(2)观点理解不透,知识罗列拼凑
(3)解题能力欠缺,材料运用失当
(4)写作能力不高,笔误细节普遍。
 【2020年1月选考卷】2005年以来,浙江认真贯彻“两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和环境资源商品化市场化规律,努力研发各种生态产品;运用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制定和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引导产业生态化、经济绿色化;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消费者走消费绿色化之路。经过十四年的努力,浙江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两项具体做法。(2分)
【答案】低碳出行、节约用电用水、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实行光盘行动等
第(1)小题的评分细则里面,积极探索并遵循生态和环境资源商品化市场化规律 (强调市场化)这1分很多同学都没拿到。经济、法律手段,写得不准确不全面似是而非, 这1分很多同学又丢掉了。
三、分析选考真题和得分失分情况给我们提升学生综合题答题能力的教学启示
(一)钻研新选考考点,把握命题方向。
1.《经济生活》命题特点:
    围绕当年及一个时期内国家重大经济生活热点与现象进行命题,核心主干知识反复命题,但注意选取不同角度来考察,尤其注重挖掘核心知识的丰富内涵与不同层次。设问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设问旨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如:2016年4月,结合材料,运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说明苹果生产经营者如何缓解苹果“卖难”的困境。)
(2)分析经济活动的依据;
(如:2017年11月,从“价值规律”角度,简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
(3)运用经济生活事例,分析经济学理论与观点;
(如:2017年4月,结合A村旅游市场的变迁,简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二)夯实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夯实基础是关键,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落实与建构。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高考得分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得基础者得天下。通过对选考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不管试题资源选取、设问角度、能力要求等多么的灵活多变,都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上,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启发我们一定要以考试说明为准绳,认认真真的重落实,夯实基础。夯实基础我们需要做到两点
(1)回归课本,固本强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记忆和理解;
(2)重视建构,点面结合。
    能力提升要全面。精讲精练,提高能力。选取时政热点材料,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总而言之要做到“记得住、读得懂、想得到、写得清、说得透”。 “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实现这四大核心素养的单一或互融式考查,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方法指导,多重训练,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提升答题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但在选考复习教学中,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是复习课----做练习(考试)——订正练习(试卷分析),当学生听惯了教师对试卷的讲评以及对学生答案的评价,当我们复习课堂中对学生的“刺激”反复的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在本届学生的复习中,本人尝试了在试卷讲评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同学的主观题答案进行讲评:说题、纠题,并说明给分的理由。如在讲解以下综合题试卷时,我展示了同学各种典型的答案让同学来判断给分,并说明给分理由,等同学评好后再根他们讲评老师给的分值和理由。
        在主观题讲评中教师利用学生的思维差异性,通过学生相互改作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学生答案之间的碰撞,聚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一方面使他们在与同伴交流中减少复习中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让他们明白课堂学习既要自己学会独立思考,更应学会分享自己和别人的智慧,使学生们在思维碰撞的过程发挥这种“相击、相荡”的魔力,激荡出思维“碰撞“之花,辩证的看待以及对方同学答案中的闪光点与缺陷,扬长避短,从而提升学生综合题的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改卷回来话复习》天台天台育青中学 王亚锋  2017年5月
2.《如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孙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