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乐斌
青岛科技大学 2615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传媒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传播方式、媒介类型和技术手段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异,传媒环境的多样性、个性化以及大众化特点更加显著,虽然为使用者提供了巨大便捷,但也衍生了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中,要基于传媒环境的特点和变化,积极开展教育革新,发挥思政教育引导人和教育人的作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政教育;传媒环境;改革分析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思政教育改革进程受到了公众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基于现代教育环境与以往存在差异,思政教育也要迎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主动创新、勇于求变,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社会传媒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以广播、电视、报刊为主体的传播媒介正逐渐被社会淘汰,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主流媒介转变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入,例如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网络期刊以及网络广播等,成为现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传媒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传媒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思政教育也要调整教学重心,实现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传媒环境变化概述
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正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现代媒介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方式方面与以往的媒体更具优势,信息量不断增加,内容涉及领域较广,包含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可谓无所不包。多向互动是现代媒介与传统媒介存在的明显差异,较强的互动功能符合当代人们的表达诉求。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其自身环境在不断改变的同时,也对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传媒中所包含的文化,其更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产生影响,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伦理认知、政治观念和社会关系。施拉姆所提出的“传媒理论”指出:传媒在人类社会中的出现,参与到一切巨大的社会变革,例如观念道德、愿望抱负、兴趣爱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以及智力革命等。这一理论充分阐述了传媒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社会转型与传媒环境相伴而行,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现代传媒的载体、技术、形式以及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其中充斥着大量不同的文化符号、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各种文化在现代传媒中的交相辉映,虽然推动了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对伦理道德观念带来巨大冲击。
2、传媒环境变化下思政教育改革措施
2.1研究网络伦理道德
基于现代传媒环境下,高校要注重研究网络伦理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鲜活性和针对性。首先,针对现代传媒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出思政教育创新的基本构想,实现思政教育与网络伦理的有效连接,为思政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针对网络伦理的性质、特点和表现进行深入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以现代传媒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抵御网络不良文化和错误伦理的关键举措;最后,利用思政理论处理现代传媒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消除网络伦理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负面影响。
2.2立足微观领域研究
在传媒环境的剧烈变化中,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微信、抖音、QQ等社交软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网络中含有的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对学生的道德意识、理想信念和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高校在注重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还要立足微观领域开展深入分析和研究,梳理学生价值流变化与传媒环境的关系,有针对性的改革思政教育。首先,针对当前网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以现实案例为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案例开展分析,强化现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其次,从身边实际问题入手、从小事落实教育,将其作为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要注重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将新媒体作为建设新文化的重要平台;最后,认识到新媒体在的当前传媒环境中的垄断事实,关注新媒体盛行下,大学生群体发生的思想变化和意识转变,有针对性的落实预防工作,通过思政干预的方式,严防新媒体中的不良文化在校园中扩散。
2.3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基于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思政改革,要注重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现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更加鲜明,并且待人接物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鲜明意识,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生活性以及社会性,通过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传媒道德,进而主动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消除传媒异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在现代传统环境下,碎片化和个性化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大学生思想活跃,利用新媒体平台能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识,而大量个人意识的涌现,必然会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伦理意识带来选择困难,高校要在尊重学生个性意识的基础上,呼吁校园网络人性回归,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为载体,通过思政教育开展人文关怀,让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合理筛选信息;其次,现代传媒在人们生活中占据关键地位,甚至影响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受到网络文化的熏染,在经济道德和思想道德中徘徊不前、难以抉择,思政教育要坚持人本理念,呼唤和号召传媒正义,在思政教育和大众传媒下,实现网络道德控制;最后,传媒伦理道德建设要为社会提供服务、为人民提供服务,高校要注重研究社会道德与公共传媒的内在联系,以思政教育为指导,突破现代传媒异化的影响,更好的为社会道德提供服务,维护传媒事业的正常秩序,同时,高校还要将思政教育与社会道德充分联系,避免传媒异化对学生行为思想产生的影响,达到传媒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互惠共赢,体现思政教育的公共性特质。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传媒形式、传媒手段和传媒载体均出现了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的行为意识、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责任带来巨大影响。思政教育要立足于传媒环境的特点,处理好网络伦理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发挥思政教育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好的抵御网络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袭,成为一名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全.新时代高校学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角色定位及作用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9):117-122.
[2]周洪媛.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3):569.
[3]唐晓红,赵钧.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z1):182-184.
[4]杨海,王晓晓.试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其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6,(4):62-63.
[5]郭智勇.传媒环境变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江苏高[40]王照东 王超.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求知导刊,2015,0(15).
[6]任艳妮,叶金福.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认知方式和信息接受习惯研究——兼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科学·经济·社会,2013,31(4):158-162.
[7]黄信,景志明.现代传媒校园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