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华英
成都市锦江区外国语小学校,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进入学校课程视野的“研学旅行”,是将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课程有机整合,书本知识和经验深度融合的课程化路径。实施和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研学课程,将之作为学校加强活动育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关键在于构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的课程活动机制。
关键词: 知行合一 研学课程 天府文化 实践意义
走出校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精心策划的活动,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求知欲、探索欲,让求知的过程更加多姿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这样的研学课程,正是非常契合的途径。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习课程有机融合。[1]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外国语小学组织教师研究学习领悟其精神实质,坚持以生为本的校本理念以及对学生“宽、灵、卓、和”的培养目标,不仅有文化内涵的支撑,还有实践操作的过程。形成以《天府竹韵》《水润天府》《天府茶道》《百味川菜》四个板块构架的天府文化课程。天府文化课程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出发,形成了以语文、科学、美术、音乐的多元学科整合的“知课程”,以“趣味、自主、探究”为核心,寓教于乐,寓教于游,通过小“脚丫行世界”来践行“行课程”。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中国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其当年周游列国的治学精神也成了现代游学的精神始源。“研学旅行”正是这一传统治学精神的时代体现。作为学校,亦应从“知行”两方面有效开发和实施“研学”活动课程。[2]天府文化校本课程形成了“先学后游”的校本课程架构模式:“知课程”在先----落实关于“天府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学习;“行课程”在后----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教师将自主开发的校本系列课程资源用于学生前期的课堂讲授,为后期的研学做好知识铺垫和文化熏陶,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一)知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 实施时间 地点 参与学生 任课教师
《天府竹韵》
3月第三周
教室
三年级学生
三年级语文、科学、美术、音乐教师
《水润天府》
9月第三周
教室
四年级学生
四年级语文、科学、美术、音乐教师
《天府茶道》
9月第三周
教室
五年级学生
五年级语文、科学、美术、音乐教师
《百味川菜》
9月第三周
教室
六年级学生
六年级语文、科学、美术、音乐教师
(二)行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 实施时间 地点 参与学生 任课教师
青神观奇 2019年4月 眉山青神 三年级全体学生 三年级全体老师
拜水都江堰 2019年11月 都江堰 四年级全体学生 四年级全体老师
蒙顶溯源 2019年12月 蒙顶山 五年级全体学生 五年级全体老师
百味川菜 2020年4月 川菜博物馆 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年级全体老师
知行合一的天府文化研学课程能够给其他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研学前置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层面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学课程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体现了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是学校育人模式转换的重要载体之一。[3]
一、丰富学生文化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天府文化校本课程注重学生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到生活实践的迁移,是一门知行合一的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拓展类内容,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程的开发开阔学生的视野,天府文化课程放置于灵创课程,旨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引路,依据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性课程,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综合探究,丰富学习体验、强化自信、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奠基。
三、弘扬天府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通过前期调查学生对天府文化的了解程度,6.2%非常了解,67.8%不太了解。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对天府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部分缺乏家乡情怀。学生虽可以从多种途径感知天府文化,但就学校层面而言,自主开发“天府文化”的校本课程更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天府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人文情怀。
四、提高社会参与,促进创新实践。
单一的研学课程,忽视学生学习体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种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天府文化校本课程重视理论感知迁移到实践应用,给孩子创造更多社会参与的机会,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责任担当,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结语:
知行合一的研学课程,倡导的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经历的结合,在系统学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又为学生提供一种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的“行走的课程”。近几年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研学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社会实践学习的有效载体,为新时代转变育人模式创造了契机。
参考文献:
[1]范胜武.知行合一,在行走的课堂里面成长 人民教育 2019(7)
[2]张武华.研学旅行:让知与行合一 教育.校长参考 2018(10)
[3]方凌雁.略论研学旅行课程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