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道德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9期   作者:沈忱
[导读]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话语权貌似都扩大了

        沈忱
        洪湖市第一中学  湖北省洪湖市  433200                        
        摘要: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话语权貌似都扩大了,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常见。但是随着言路广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人为博眼球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报道和炒作,扭曲事实满足网民猎奇心态没有调查事实真相就不负责任地评价,颠倒是非,破坏社会风气。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我们亟需建立一个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舆论、网络环境、网络道德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尽管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便捷,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它同时带来了许多道德法律的问题。
        截止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将近6个亿,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规模,让中国的互联网成为世界上最热闹、最嘈杂、也最舆论化的网络。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具有覆盖广、传播快等特点,一旦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排山倒海而来。同时网络更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还具有负面声音易成为强势的特点,越是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声音就越能赢得喝彩和追随。网上的言论通常比较情绪化,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网民发议凭借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而罔顾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舆论的从众和跟风效应也非常明显,一种舆论倾向一旦形成,往往会急速传导和扩散,造成大的声势,从而加强了跟风效应。这时议论的事情是否真实往往已经不再重要或者在谣言扭曲成真相后真相便很难再被公众所接收。
        我们来看下马加爵事件,现在大家更主流的看法是同情和怜悯的马加爵。马加爵更多的是被象征成一个贫苦可怜的底层人民被有钱有势的强势群体所欺压凌辱,以致于为了尊严而奋起反抗,以暴力的方式对抗社会的不公。在网络上马加爵被广泛传成是一个落后乡村出来的穷孩子,而凌辱欺压他的同学则是十万不赦的甚至死有余辜的富二代。包括那篇在论坛上被广泛转载的被称为是马加爵绝命书的《长恨歌》,更是引起了无数人对马加爵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无辜死去的四位亡灵的谩骂,最后上升到了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抨击。那让我们来看下事实,马加爵并不是农村人,他居住的马二村是个城郊社区。马加爵在重点高中就读,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山里娃。他有电脑、有U盘、玩网游,经济上不富裕也不十分拮据。至于被他杀害的四位同学,全是真正的农村孩子,至少没一个如马加爵这样住在城郊的。有几个都是举债上学,家境十分贫寒。马加爵他在大三的时候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花了一千五百块钱,被他杀害的四人连这个能力都没有。更可笑和可耻的是不知道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伪造了马加爵的绝命书,在网上被广泛流传,以至于众口一词,甚至还有好事者制作了一期“焦点访谈”(即老师上课时播放的)。里面把马的可怜写的惟妙惟肖,极度煽情。以至于许多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和受到的“歧视”,及因此而对社会产生的仇恨。

甚至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结果,社会应对此悲剧负主要责任,对马加爵的量刑应予从宽。但是人有情法律无情,马加爵还是逃不了法律的严惩。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逻辑混乱,自相矛盾的东西深深欺骗着舆论,践踏着无辜的亡魂。至于马加爵杀人的动机,只是他与被害者在一次牌局上发生了口角,使得马怀恨在心,而不是网上所流传的马因多年的被歧视和侮辱而积怨起来的愤怒。一个是打牌吵架,一个是过生日没请马加爵,一个是借住在马加爵的宿舍影响了马加爵杀人的计划,一个是在马加爵杀人后误入其宿舍被灭口。问题就在于马加爵如何一步步被吹捧为“马大侠”、“爵爷”的呢?网络上部分心怀鬼胎的人 “深挖”马加爵的优点、亮点,犯罪的社会背景,这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挖着,挖着,一些东西被挖变味了。马加爵的罪行本身也被原谅了,被美化了。一些人开始歌颂马加爵的“果敢”、“勇猛”、“计划周密”、“智商高”……接着为了让马加爵更完美,马加爵杀人也被杜撰出了合适的理由——马加爵一直被欺负,马加爵杀的是一直欺负他,歧视他的坏人。我不知道这些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动机,但至少他们违背了最起码的道德,而且也触犯了法律,他们扭曲事实,混淆黑白,玷污了无辜的亡灵,而且让他们的父母亲人收到深深伤害。
        这便是网络的力量。在网络中人们过分追求自主权利,身份的虚拟化使得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说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而这些,则造成了一系列道德法律问题的出现。
        比如最近涌现的大量水军,他们当中有商业策划者,也有伪装民意、打击竞争对手的非法牟利者。很多的网络热点的爆出都离不开网络水军的推手,网络推手行业既没有标准,也缺乏自我约束,在极大的利益驱使下,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当他们怀揣着各自的利益诉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时,就会造成种种弊端和隐患。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网络更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但是网络的管理不能只靠道德的约束,更需要法律的限制,对那些肆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正所谓有“有边界才有秩序,有底线才有自由”。
        面对当前的网络环境,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自发性。控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全社会的责任。对于某一事件,我们应理性地大致判断其正确性,从道德角度审视问题,对当事人的行为给出合理的评价。作为网络的主要接受者和使用者,我们大学生更应该重视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问题,不将现实中的不满在虚拟世界中宣泄,在不自觉中造成了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解决网络道德法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我们的司法机关坚定决心,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不随意传播恶意信息。让我们从我做起,还网络一片和谐吧。
        参考文献:
         【1】吴伟伟. 《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2】孙六平,鲁宽民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观察》
        【3】宋元林 《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