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和智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0期   作者:余耀芳
[导读] 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德育的综合价值
        余耀芳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  广东  梅州  514700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德育的综合价值,教师需要将引导教学和教师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尽可能提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以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在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引领下,积极推动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良好互动,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渗透
        引言
        新课程改革后,学校和老师更为关注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和品德的传递,帮助学生构建起生命的内在世界,使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平台作用,有效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一、减轻压力,创新形式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要注重减轻学生压力。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理念的更新,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由于当前的小学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还有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十分传统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学生对于考试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教学方式。尽管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时间,但是以学习成绩评价教学质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很难形成,而且通常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反而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满堂灌的枯燥式课堂讲解几乎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在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之下,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确实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的让学生记住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并不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形式,采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之前的被动式学习,逐渐向想学习、爱学习的方向转变,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领悟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而语言就是我们平时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语言文字是具有很强烈的教育性和思想性的,所以在孩子们上小学时,语文老师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正确使用自己的言辞,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试着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此类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要过于生硬,这样会显得很突兀。
        其实老师在教授一些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不要只看表象,还要看到本质。在课堂上最关键的是让孩子们能有兴趣,要有兴趣去听课,所以平时上课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孩子们既能学得快乐,又能在快乐的气氛中,较好地分析、鉴别。
        三、合理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验孩子们今天所学知识的程度,特别是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能让他们凭借自身强化逻辑性,更具条理性。在母亲节那天,我让孩子们回家后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并让孩子们写一篇内心感受,字数不限,这样做的意图就是让孩子们要有孝顺父母的意识,要了解父母们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要明白父母们的心酸。如果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不懂得心疼自己的父母,那即使这个孩子成才了,那他也不会对祖国做出多大的贡献。在生活的感知和作业的布置下,他们能够好好地进行思考,全面地考虑问题。


        四、反思教师角色,明确导向
        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由于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完善教学完整体。但由于在现代教学理念中认为教师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承担的作用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和组织,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完全的控制和主宰,所以教师在反思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应当反思自身是否在教学活动中担任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引导学生对未知的德育知识进行探索,合理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生是否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综合教学效果。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读课文为例,教师在进行引导时,需要从题目入手,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通过在文中寻找答案的方式来带着问题阅读,而找到答案时可以用笔在圈中画出来,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可做上记号,在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将自己感悟到的答案,在课堂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能够完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教学目的。最后如果学生在文中无法找到答案,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的方式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也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爱国的热情,为今后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打下基础。
        五、开展国学阅读,提升人文性
        国学阅读是我国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现代化语文教学发展的亮点之一,其主要方案是通过在课堂内建立国学阅读课堂,使小学生理解并体验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文化认同感。由于小学是学生三观建立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有效的国学教育,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个人格形成的关键时间段使素质教学符合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认知发展规律。可以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筛选与之匹配的国学阅读资源,例如《三字经》以及《弟子规》等,这些国学经典已经被纳入了我国语文教学的范畴,而在开展小学语文的国学阅读时,由于国学教学的内容都较为深度,所以教师应该理解小学生的阅读困难,在开展国学教学时加以引导,并且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不可将引导内容仅限于阅读,还需要使小学生理解国学教育的深层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国学教育中含有的我国经典文化和历史传承,这样能够使国学教育耳濡目染的映入小学生的生活中。
        除此之外,国学阅读还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在教学阅读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所以教师在开展国学教育时,应当以引导和辅助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阅读困难状况合理指导学生,为国学阅读建立更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现代语文教学课件中也有大部分为小学生制定的国学经典动画课程,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认知,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教学不光要注意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要通过语言传情达意的手段,进行德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起生命的内在世界,使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赵晖中华少年2019(04)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讨[J]朱保进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03)
        [3]刍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渗透[J]林良波课外语文?2019(07)
        [4]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探析[J]董文玲人生十六七2016(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