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0期   作者:尤丽兰
[导读]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尤丽兰
        福建省南安市省东小学  362308
        摘要: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是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并将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语文的议论文写作,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准确度,检验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可读性。这要求学生能够利用逻辑思维来思考和辨析问题,并且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能否对客观问题进行有效的逻辑思考,从中抓牢写作的核心论点,并能进行理性的观点分析,是决定议论文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辨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会透析现象抓牢本质,学会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从有限的题目材料挖掘出更多的有效素材,提高作文的逻辑性和思考性。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与个体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首先,学生们脱去了小学时期对知识的学习仅仅浮于表面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学习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又有了一定新认知,因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将会逐步深入知识点内部,让学生们在学习时能够理解知识的前因后果,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明显增加,这也为思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及渠道。基于以上原因,僵化的传统教学就暴露出弊端,学生们接受的是硬性不灵活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往往通过机械化的背诵,起不到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学习的要求。但学生具备思辨能力以后,阅读文章时能够深入分析内容、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解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突破点,学到的知识是由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由此看来,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小学语文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还会对学生未来语文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好处。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语文课堂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现象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记忆,同时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扩展,让学生能根据拓展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对照等一系列方法促进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掌握一般思考问题的思路,学生才能提出合理的、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运用理解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依据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例如,一些可以在生活现象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遇见的场景进行回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让学生依靠自己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生活实践来看待问题。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日常生活中如何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知道,曾经人们认为相同质量的羽毛和铁锤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一定是铁锤先落地。但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证明,质量相同的两种物体,下落相同高度所需的时间也相同。这个例子告诉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和善于求证的精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经过自己的推敲就可以找到有用的证据。

教师要善于根据文章的选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父母对孩子教育存在着怎样的差异,结合实际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这个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能力,也能让学生关注到课文深层之处体现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能用更为丰富的例子来使作文的情感得到强化,培养学生结合课文对实际生活进行思辨的能力[5]。
3编制具有思辨性的课后练习
        统编语文教材不仅关注选文的质量,还特别重视课后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单元语文要素、文本特点的教学要求。统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和以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新编了思辨性练习,这也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如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课后练习“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课后练习“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课后练习是解读课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认真研读统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所蕴含的编者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
4生长性:类比与归纳,生成理性的精神
        发展思辨能力不能局限于一课一文,还得拓展开来,在整本书,在一组文章中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借助更加丰富翔实的语言资源进行更有广度与深度的阅读感悟,在比较、类比、归纳、提炼之中,形成思维合力,生成理性精神。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优秀的中外小说作品。《桥》遵循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住人物的言行展开叙事,并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面对灾情临危不惧,甚至视死如归的老支书形象。《穷人》则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的精细描述,塑造了一位善良可亲、乐于助人的女性形象,环境描写也愈发衬托出这样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在柏林》是一篇表现战争灾难主题的小说,文章中没有一处描写硝烟战火,仅借助列车上几个人物特写,通过特定的语言和神态揭露出战争的残酷和无辜民众的痛苦。学习这三部经典小说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归纳,提炼出情节、环境、人物,这对于小说作品的理解和叙事文章的写作都大有裨益[3]。
5进行逻辑能力锻炼,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中心在于逻辑能力,学生只有理清阅读材料的逻辑顺序,进行思维观点条理化,才能够写出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高质量议论文。然而,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普遍存在思维不清晰,表达不明确,观点复杂难以论述的问题,这类问题说明学生的思辨能力不高,理性判断不够准确,论证方法不严谨。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强化逻辑能力的训练,总结逻辑方法,学会进行严谨清晰的观点论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是当下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具备思辨能力的学生遇到问题时更愿意通过自我思考来解决,而不是随波逐流,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思辨能力的优势所在,并将其融入在课堂教学中[1]。
参考文献:
[1]李丽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11-112.
[2]吴开宇.小学议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0(10):2+5.
[3]刘荣华.质疑反思批判——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0(27):15-18.
[4]蒋正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09):97.
[5]顾军然.小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0(Z4):2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