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0期   作者:欧玉婷
[导读] 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展开小
        欧玉婷
        重庆市铜梁区维新小学  重庆市  402593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成为摆在众多一线教师面前的首要难题。在经过了认真的研讨与分析后,课程统整的崭新理念应运而生。究竟什么是“课程统整”,在课程统整的背景下,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呢?带着这些问题,文章以“课程统整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课程统整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就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统整;小学;数学
1 引言
        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数学的逻辑性更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依然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恐怕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有效完成课程的统整,不仅仅可以更加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积极、主动思考,去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关于课程统整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统整概述
        提及课程统整,我们通常认为就是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统筹规划及系统整体,以学期为单位,围绕课程标准,依托现有的苏科版数学教材及其它版本相关教材,结合实际培养目标,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所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
        有效的课程统整是对学生为本主体理念的直接体现,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手段的革新,是一场教学行为的革命,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课程统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奠定更加坚实、有力的基础。
3 课程统整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现策略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课程统整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树立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为此,对于众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在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挖掘内涵,敢于创新,敢于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宰者和支配者,他们恨不能在短短的40-45分钟的时间里,将所有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主动思考,就更不用提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了。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依托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课程统整,不仅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够预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各种难题与困惑,进而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2借助其他版本教材,创设一些数学活动
        以先用的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中心,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完成对教学的二次开发,整体安排单元教学。我们以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实现课程统整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展开分析与说明。
        课程统整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对学生有全面、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后,基本能够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计算,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了常见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并分关系”“相差关系”和“份总关系”的简单实际问题。直观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初步认识了方向。

尤其是在经过调查、分类等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活动,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简单方法与经验。
        根据学生上述特点,结合教材,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目标。首先,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测量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其次,在数学思考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增强思维活动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提高进行乘、除法运算的能力,不断加深对数的大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感。不断经历从现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经验,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不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感受图形。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对课程进行统整:首先,在课程教学模块上,进行统整。具体来说,就是在完成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之后,紧接着教学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原因在于这两个单元同属于空间与图形体系;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将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与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统整起来;再次,在教学学时方面,将原本每周4节数学课教学书本课程内容,根据单元内容适当压缩,精简出五分之一的课时用于开展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第四,增强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所谓的拓展性课程就是围绕教材所增加的、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课程。例如,在学习“周长是多少”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图形知识开展拼、比、围、量等多种活动,进一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提高计量图形周长的能力;又如在进行“分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彩的“分数条”,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凑成“1”,进行的是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只是没有出现算式,不按法则计算,而是利用“分数条”进行计算,并表示结果。这是以后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数学活动,能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3尝试以合作型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以“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非洲野狗和鸵鸟都认为自己是速度最快的动物,非洲野狗说我的速度最快,每小时的速度能够达到52千米,而鸵鸟说,你真能吹牛,我的速度才是最快的,不服气,我们可以比赛啊。于是,野狗和鸵鸟进行了比赛,野狗怎么也追不上鸵鸟,最终鸵鸟胜利了,它说,我的速度是你的1.2倍呢,你怎么可能战胜我呢?
        故事讲完后,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1.2倍是什么概念”“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根据班级人数,恰当分组,让学生去交流、去思考,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分组要恰当、合理,尤其要注意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注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课程统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恰当完整课程的统整,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实施、去践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英. 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的校本策略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01:33-34.
[2] 杨向谊,张才龙,;严一鸣.“学期课程统整”及其功能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05:35.
[3] 王岚.小学数学课程统整:从理解到行动[J].江苏教育研究,2015,19:33.

欧玉婷,1996年9月出生,女,汉族,重庆铜梁,本科,重庆市铜梁区维新小学,三级教师,单位邮编,402593,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对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较为深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