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华
甘肃新盛国资技工学校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创设,其依据是人类大脑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特点在于重视人类思维的逻辑性,将人类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直观地显示在可视化的图像上。中职学生往往具有重技能、轻理论,思维活跃的特征,将思维导图用于中职物理教学,有利于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职物理教学;逻辑思维
1思维导图简介
1.1思维导图的相关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做笔记。实际上,思维导图最初是被用来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实践证明,这批差点被放弃的受试学生成绩进步明显,有一部分甚至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思维导图创设的依据是人类大脑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特点在于重视人类思维的逻辑性,将人类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直观地显示在可视化的图像上,在教学中逐渐被重视。托尼-巴赞将思维导图定义为一种可以直观勾勒出信息的图,在创建的过程中首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一般是个关键词,关键词放置于核心位置并添加相关的内容,向外延伸出节点呈现出辐射状的分支行,分支行由相关的图像或者写在创建线条上面的下一级关键词构成,不重要的内容也将围绕分支行呈现,形成一个类似树状图的结构。
1.2思维导图与其他可视化工具
思维导图的功能是将知识的内容可视化,除了思维导图,还有多种可视化工具可用于教学。如流程图(Flow)、概念图(Concept)、表格(Excel)等为大家所熟知,知识可视化的发展是基于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可视化的普及,知识可视化的本质在于将知识体系用各种图解工具以图示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增进知识的传递和创新。知识可视化的发展在国外发展较早,英国于1992年启动了“科学教育中的概念卡通”研究计划,美国于1992年在纽约等地开展“思维地图”教学,在进行知识可视化教学的同时,出版了不少相关书籍,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网站。
可视化工具中,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被人们熟知,两者的区别在于:(1)两者目的不同,概念图的目的是清晰完备的表征知识内容,重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而思维导图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2)两者理论依据不同,概念图以奥苏伯尔的认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由Joseph D. Novak 于1970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当时,Novak 将这种技巧应用在科学教学上,作为一种增进理解的教学技术。强调知识之间的连接,注重关系和层次性,概念图通常将最具包容力的概念图置于图的顶层,而具体的实例置于底层,因此概念图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思维导图以神经心理学为依据,将知识内容与神经元的连接相结合,强调想象与联想。在中央图形上,以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2思维导图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建构知识体系
中职学生往往重技能、轻理论,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动手能力较强。按照中职物理学科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为首要,教学需要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
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作用,中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所面对的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不足、对课堂知识理解能力不足。针对此情况,思维导图逐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板书不再采用逐行记录的方式,而是以“中心-围绕中心的内容-各个分支行”的方式创建思维导图,学生在观察到教师的知识全景图后,对于内容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思维导图将物理知识内容图示化,避免了知识点的遗漏,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将不断同化、重组、筛选,使学习的内容清晰明了。此外,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隐在头脑中没有呈现出来时,他们往往很难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和思维漏洞,当面对一个知识点时,往往很难联想到知识的全景图,而是单向的线状的思维,这就使得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学生往往无法在头脑中寻找到。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使隐性的知识可视化、显性化,在理清脉络的同时,促使学生找出漏洞所在进行反思,在分析、思考题目的同时,将思维导图呈现的内容概括为精致的程序性结构,总结出解题的策略性知识,继而储存,再提取,将思维成果内化为能力。
2.2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包括知识能力的掌握以及技能能力的掌握,中职学生往往重视技能操作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能力的掌握,实际上知识能力的掌握对于技能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学习以线性表示为主,即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据元素之外,其它数据元素都是首尾相接的。线性图表的逻辑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和操作,创建起来较为容易。知识框图和思维导图相比较而言,思维导图的非线性结构在思维能力的提升方面更加具备优势,利于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软件,或者板书创建思维导图呈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根据需要与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超链接,有效激活学生记忆。
3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3.1思维导图应用中的普及与规范
(1)随着思维导图应用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对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的宣传逐步扩大甚至夸大,以至于成为培训机构盈利的工具。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引入与理论研究阶段,必须理性对待、科学应用,才可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2)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性,教师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会出现随心所欲、字迹不工整的现象,容易使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对于思维导图的画法过于死板,标准化,不敢放开让学生“个性化”,同样使思维导图无法发挥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当建立固定的创建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对于学生创建的思维导图予以肯定,学生有创意的思维导图,教师应当予以表扬。
3.2思维导图应用中的效果与评价
(1)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使用者要经历“认识-了解-应用”的过程。首先,要对思维导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如它的外观与线条。其次要了解思维导图,它是如何创建的。最后,将知识体系与思维导图融合在一起。有的教师会在部分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一段时间后,发现成绩并未提升,认为学习效果不好,就会放弃思维导图的使用。原因可能是忽视了过程,学生在接受了教师使用思维导图授课并且逐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但学生并未掌握思维导图,而仅会作图,理解不够深入。随着学生在创建思维导图过程中掌握的技巧越来越多,对思维导图的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自发的在头脑中绘制,此时,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才能固化为思维模式。
(2)教师的评价问题。教师需要在学生创建思维导图后给予及时的评价,比如从形式上,诸如关键词的使用是否得当,配色是否合理,布局是否美观等。在学生逐步熟练之后,则应帮助学生思考节点间的关系是否准确,逻辑是否顺畅等。当学生可以灵活运用之后,则应将重点转到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促进上,促进学生将个人见解融入进思维导图中。
参考文献:
[1]靳夕桐,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李雪梅,物理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尝试
[3]钱奇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
[4]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A],北京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C].教育学部
[5]廖秀慧,周艳清.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硕士学位论文.漳州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刘人华,男,汉,天津市,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职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