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0期   作者:叶志超
[导读] 新课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眼光放长远,
        叶志超
        重庆市兼善中学蔡家校区 400700

        摘要:新课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下学生的成长状况,还要立足未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及行为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深入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能力及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并形成终身锻炼意识,这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中学体育教学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引言
        教学有章法但又不唯一,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实践,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思维活跃度,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依赖于培养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兴趣。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互动中,相反,严肃、拘谨、刻板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思维敏捷,提高创新能力。在体育课上,重复的动作组合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充满了距离感,要想真正做好教育,就要让体育课保持新鲜感、亲近感。
        2.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改进体育教具。创新不只是学习过程,其更要求人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技术支持。拥有知识的学生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会收益颇丰。创新是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摩擦产生的火花,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候,教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不再只是照搬照做,在互动中探索新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学体育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思维教学现状
        (一)中学体育课程权重比较低
        目前,中学课程规划中,中学体育课程一般为1周2课时,尽管有着课间早操、大课间等体育活动的支持,但从整体看来,其整体课时仍占据较小的比例。同时,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过于重视理论课程教导,忽略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态势来讲,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尽管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此种现象已经得到缓解,但在根深蒂固的理念下,如中学生为升入对口中学、中学生为升入重点高中、高中生为考上重点大学等,此种恶性循环,将使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释放,对于学生本身来讲,其思维框架也将局限在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中,而如果从中学阶段便是此种教育体系的话,那何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育。此外,如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时,由于外界天气恶劣的现象,导致无法进行课外教育活动,则多数教师则组织学生在室内进行自习,或者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为监管,此种情况对于学科课时匮乏的体育课程来讲,将造成体育教学环节的脱轨,加大后续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为此,教师应适当调整体育课时的比例,并组建与体育相关的教育活动等,以建立一个有序性的体育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教师专业技能不强
        中学体育课程不受重视,导致学校招聘体育教师的门槛降低,甚至部分体育课程是由其他教职人员代为教学的。此类专业性所展现出不足,将令教师无法对每一项教学环节进行正确设定,课程开展形式也多以自身主观教育意识为主,进而导致体育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间接加大教育的失范性。为此,学校应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招聘门槛,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教导。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革新教育理念,交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在传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己为中心,在给学生讲解体育运动技巧时,一般是自己先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技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状态,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与技能,丝毫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也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培养。在以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能力及行为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革新教育理念,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传球、如何抢球、如何投球,而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认知水平和能力,对于体育运动有自己的技巧和习惯,让学生相互交流,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吸收。譬如,教师将传球较好、投篮较好、运球较好等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彼此分享篮球运动经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发挥,真正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之中,这对学生体育能力及为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合作学习
        1.明确学习内容,遵循分组规则
        在分组前,教师要根据班级的人数情况、学生的成绩等因素进行分组,不同成绩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组,减少同学的差异性是分组的主要规则。而学习内容主要建立在教材理论之上,前期学习阶段教师应该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方面,然后根据章节重点和体育运动的特点安排学习内容,这种安排的优势在于: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他们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中学阶段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抗拒心理,教师的工作会受到阻碍。学生会产生抗拒心理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活动强度太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体育课时太少。对于学生的抗拒心理,教师应该慢慢引导,借助小组学习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同时减少他们的运动强度。小组学习有更好的趣味性,中学阶段的学生正需要这个调味剂来中和人文学科的压力,而且小组合作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
        2.鼓励学生质疑,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有所不同,他们对某些运动和动作有独特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否定他们的想法。比如有一个学生对一个动作不理解,或者是不是很清楚,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由小组中的其他学生来回答,并且可以让小组同时来做示范。当小组内部无法解答问题时,学生可以举手提问,对于学生提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来回答,然后老师作补充。若学生可以提出其他方面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当面讲给大家听,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好是坏,都充分体现和肯定了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小组之间的合作。
        3.积极开展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
        学生对于传统学校体育项目的认识度、理解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对于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枯燥的练习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强。基于此,在体育课堂上开展一些新型体育项目尤为重要,比如:轮滑,啦啦操,滑板等既能丰富学生的练习内容,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也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孩子们的一些心里特征,满足孩子对运动的热爱。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强化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针对教育理念、模式、内容、评价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系统的体育教育,掌握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个人体育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韦欣洪.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探讨[J].广西教育,2019(34):101-102+137.
[2]闫茂恭.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9(22):116.
[3]孔松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9.
[4]刘瑞红.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培养策略[J].教育革新,2018(06):53.
[5]陈华.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体育教学,2018(0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