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江为
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311221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轻度自闭症倾向儿童的行为特征的研究,提出解决轻度自闭症儿童学习困难的有效教学对策,运用运动疗法,通过课上、课下融会贯通,从源头介入,从个体到集体,从家庭到学校,形成三位一体的帮教模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其从被动参与---能够参与---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一步一步的达到转变,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地促进该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闭症 运动疗法 三位一体 帮教模式
现象折射:小琳,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她没有其他同学活跃,呈现在给我的除了沉默,还伴随有一些消极。通过一段时间的留心观察,我发现她在班级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很少主动跟同学接触,更多的还是喜欢躲在角落里观察,有轻度自闭的现象。
追根溯源:
在发现小琳这个问题后我就及时的去向班主任了解情况,从班主任那边了解到原来小琳是成长环境比较特殊,会出现这些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成长环境
小琳是外来民工子女,爸爸妈妈都在附近厂里上班,幼儿园的时候开始爸妈经常吵架,爸爸经常喝醉回家和妈妈吵架,当着小琳的面偶尔还动手,每次爸妈吵架小琳都怕极了,躲在角落里哭啼,面对爸妈的生活现状她无能为力。
2.重男轻女
小琳的家里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从她一出生就遭到爷爷奶奶的嫌弃,爸爸也受爷爷奶奶的影响经常会嫌弃她怎么不是男孩儿,所以从小小琳就认为大家都不喜欢她,只有妈妈是爱她的。
3.自我封闭
因为家庭的多重原因,小琳缺乏安全感,在学校里也很少主动向同学和老师靠近,久而久之,在班级里就被孤立出来,没有朋友和伙伴。
4.干预短板
老师虽然跟家长沟通过,但是依然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 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没有得到更多专业的干预和指导,导致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实践介入】
(一)课上,因材施教逐部落实
小琳主要表现是自我封闭,和同学缺乏交流,学习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根源,针对这些问题,要让孩子先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再到乐于运动,最后在运动能力上取得进步。首先从课堂上入手,增加课程设计的趣味性,让她产生学习兴趣;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搭建平台,让孩子体验成功;最后,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再通过有效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她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1)游戏激发,收获快乐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情境教学,将游戏融入课堂,伴随着激情投入、紧张、愉快的体验来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掌握相信的动作技能。自闭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相对比较安静,他们在集体中并不太受欢迎,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自信,以使他们对课堂学习和集体更为反感、敌对。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体育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改进自闭学生的低动机、低期望,使其树立自尊、自信等积极的自我信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案例:我在学校开设了少儿瑜伽社团课,这是一门集瑜伽体位、呼吸法、游戏、合作、分享于一体的课程。我特意把小琳拉过来,让她在我们瑜伽社团这个小家庭里展示真我。刚开始她很不适应,总是闷声不响,慢慢地看到别的同学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她也开始动起来了,开始和身边的人一起练习体位动作,半个学期下来,她可以完成很多瑜伽动作,特别是有几个高难度动作,班里大多数孩子都做不了,但小琳做到了。
(2)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由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生的特殊性,老师在安排上课内容的时候也会适当的调整教学目标,要因材施教,以鼓励参与、协同参与、有效参与,进而有效地缩小随班就读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课程设计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让孩子能主动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3)展示自我,收获信心
关注自闭儿童,不仅要给予展示学习所得,同时要让其享受成功的快乐,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关怀,我从小琳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因势利导、什么叫人文关怀的价值,她开始慢慢学会主动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优势。
(二)课下,多方协助联合行动
在学习活动中,课堂激发与课后巩固的作用有所不同。课堂激发产生的激烈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景刺激,一旦情景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像小琳这种情况,单独借助课堂上的刺激远远不够,要结合课后巩固持续性的帮助才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在课堂上拿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课下,积极地采取联合行动,通过老师,同伴,家长的共同帮扶对于随班就读生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1)师生同心,重燃孩子学习的决心
老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里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接纳、包容、每一名随班就读生,更要关怀、关注他们获得最佳发展的可能性,制定特殊教育计划,让他们都能充满发展的希望,也能享受成长得喜悦,这是每一门任课老师都应该有的职业素养。减少隔离,加强融合,让随班就读生能够跟身边的伙伴互动起来。班级任课老师集聚一堂,分享对随班就读生的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在上课时积极引导班级学生要关心和帮助班里的特殊孩子,尽心安排座位,使他们在全纳的大背景下积极地融入集体,快乐地学习。
(2)伙伴悦纳,重建同伴互助的爱心
老师在班级里甄选几位“助学伙伴”,要求: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德优良、态度积极、乐于助人。通过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培训,在随班就读生的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积极地帮助。每周一次对助学伙伴进行约谈,反馈意见,老师及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给出最佳辅导方案。
(3)家校联动,重拾家长教育的信心
加强学校老师和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家长的工作。一方面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让家长从中学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及手段,另一方面让家长正视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具体地讲给家长听,进而又具体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心理教育的内容。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看到孩子点滴进步。这样家长也会对孩子抱有希望,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收获,渐渐地,家长会改变态度,给孩子关心、爱和理解。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支持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会大大的提高。
作为小琳班的副班主任,我也去过小琳家家访过几次,说明小琳的在学校的表现,跟她爸妈说明孩子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表明我的教育计划,希望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平时在体育课时看到小琳表现好的地方,马上手机记录下来发给她妈妈,表扬孩子的表现,看得出她妈妈还是很开心的,一段时间后,小琳爸妈还经常在微信上跟我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慢慢地我们发现小琳变得喜欢表现了,课堂上教有的动作技巧掌握的很好,愿意在同学们面前做示范,在家里也把白天的学习成果展示给爸妈看,即使是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共同努力,获得突破。
案例:在我上体育课上经常会练习到队列队形,可是小琳在原地四面转法的时候总是脚下动作错误,双脚同时移动向目标方向,没有按照老师要求的转法动作完成,课上时间有限,就没有对她进行专门纠正,于是我把原地四面转法的动作要领制作了一个短视频,包含有动作方法和示范,微信发给了小琳的妈妈,让她按照视频上的动作方法专门给小琳进行指导纠正,并要求视频反馈,坚持每天练习,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看到她学会了,视频里我听到她和妈妈的谈话,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不再是哪个不善言谈的“静”女孩儿了。
希望,在坚持中绽放
成效镜头一:通过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小琳的共同努力,一个学年下来,她进步很大,如今小琳已经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了,在开学这次体质测试上表现很好,除了肺活量差一点,其他项目都接近满分,总分取得115.75分的好成绩。
.png)
成效镜头二:相比一年前的她,在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和老师,体育课结束能主动帮助老师收拾器械。
成效镜头三:通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小琳也非常努力,主动要求参加校园足球社团课,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代表学校参加萧山区足球比赛中表现很好,尽管团体并不突出,但她已经突破了自己,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体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马启伟.1996)
2. 《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水平二,(杨文轩 2009)
3. 《自闭症儿童与教育治疗》心理出版社,(曹纯琼.1994)
4.《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助学小伙伴”的实践研究》(高梅花.2012)
5. 《特殊需要儿童的随班就读》(华国栋.2002)